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6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5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并且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分层教学,因人施教是在课堂教学领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运而生的,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52.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物理实验课程重要地位,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方法。强调启发教学和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开拓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53.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独立成篇的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组成的。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个语文“例子”的分析、研究,使学生了解种种语文现象,认识种种语文本质,熟练种种语文技能。换而言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语文教师正是通过这些各具个性的“例子”的剖析,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因此,所谓“因文施教”,就是善于根据不同课文(例子)的特点(个性)而采取的不同教法。怎样因文施教呢?我的体会是:明特点、抓重点、理要点、…  相似文献   
54.
竹编是闽南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开展竹编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心准备材料,精心选择内容,创设竹编艺术环境,让孩子接受、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规则,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55.
<正>在教学中怎样信任学生,架设高效教学桥梁呢?一、关心学生,亲近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要像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教师这个多元角色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你教我学",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厚爱每个学生,因人施教,巧于疏导,  相似文献   
56.
爱学生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师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中学会赞美学生,"惩罚"学生和因人施教才能爱你的学生。  相似文献   
57.
一、合理划分培训对象。做到因人施教当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重点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技术基础较好的种植业、养殖业大户。他们是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和经济能人,过去大都靠自身的技能发家致富,他们都有不断提高的愿望。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新技术、新品种,扩大种植、养殖、加工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发挥大户示范带动作用。这一类技术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致富典型或示范户。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偏重知识,偏重分数的倾向。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批  相似文献   
59.
正初中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阶段,学生语言兴趣的培养、语言基础的建立都有赖于初中英语教学,因此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非常重要。初中英语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教师的爱去感染学生。教师应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人施爱"上探索和运用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另外,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创意地解决各  相似文献   
60.
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和体育活动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本文就自己从事体育教学二十多年来的一些体会从:1)精通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和技能,做到多能一专,这是教书育人的基础;2)爱护学生,因人施教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3)为人师表,这是教书育人的保证,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