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4 毫秒
71.
老庄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对魏晋士人的思想、言行、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魏晋士人将老庄的哲学融入自己的人生当中,对自由、生命、自然有了自己的解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体现了当时士大夫在老庄思想影响下的整个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2.
明中期以降,发生了许多与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而士人群体的活跃也使得这种变化更加强烈。晚明的社会变动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走向确实有一定改变,从中也能反思出中国古代历史晚期的种种问题。本文着重以士人群体为主,探讨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士人群体的社会活动及心理动态。  相似文献   
73.
13-14世纪,在回回人经商之风的影响下,蒙古人统治下的江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商业繁荣局面,商人社会力量空前突显。迅速起家的商人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代表士人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态度;投桃报李,南方士人搬出《尚书》、《史记》,竞相礼商。  相似文献   
74.
“隐逸”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两汉时期,“隐逸”的数量很多,成分也很复杂,仅见于史籍记载的“隐逸”就有一百二十人之多。“隐逸”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隐”字。汉代“隐逸”专指那些远离或逃避社会现实的士人,即所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特殊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75.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76.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7.
西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使得先秦士人那种张扬的主体精神难以重现.西汉士人一面惊叹于集权式的一统给国家带来的新气象,一面又为自身在这一制度下所遭受的压抑而哀叹.这便构成了西汉士人的不遇心态.本文通过对西汉"士不遇"的考察,探讨西汉"士不遇"心态产生的社会思想原因及其表现与消解方式,进而认识其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8.
79.
论五代枢密使之权最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枢密使一职初设于唐代中后期,五代时期有重大发展,呈现出与唐代枢密使不同的特点:一、改由士人充任,二、完善了枢密院的机构建置,三、其权力的实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五代时期枢密使的权势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五代时期特殊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再加上枢密使自身的特殊条件,使出现了五代枢密使之权最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80.
《世说新语》一书被人们看作是士人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追求的象征,但却采用了反映儒家价值标准的体例。学者们对这一文化现象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魏晋时期对道家思想的注重仍然无法完全脱离早已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个性和人格的儒家精神、儒家经典和汉魏时期官方提拔人才的人物品评潜在形成的思维惯性、推崇道家精神的士人从儒家经典中寻求理论依据的社会风气对于刘义庆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好解释了《世说新语》体例的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