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11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是主要关注新媒体和新技术在各类教育领域教学应用的一个非营利性专业协会。它的会员由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大学和博物馆及跨国企业等30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项目(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ELI)合作完成。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图书馆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瑞库尔技术与经济学院(应用科  相似文献   
32.
,作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直是阶级统治的承担者,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连接者。的产生与结束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大夫精神在指导着子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是在当代,大夫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公务员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3.
中国翻译史上有三次翻译高潮,依次为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耶稣会翻译(也称科技翻译)、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针对明末清初耶稣会的翻译思想进行概括,并对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实践及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黄英》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种直到今天还有启迪意义的理想的人格典范——魂商才型人格这一人格形象蕴含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体味和反思,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5.
本文简述了电网谐波的危害,并介绍了两种谐波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36.
我的发现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发现也越来越多……5岁时,我发现金鱼不爱吃饼干。9岁时,我发现老师只在我不知道答案时才问我问题。10岁时,我发现一个男孩子可以同时喜欢上4个女孩子。12岁时,我发现如果在学校里惹了麻烦,家里的麻烦会更大。15岁时,我发现我有烦恼不应该拿弟弟出气,因为爸爸的烦恼更多,他拿我出气时会更厉害。25岁时,我发现在品尝妻子做的饭菜时,绝对不该说母亲做的饭菜有多么好吃。  相似文献   
37.
墨子的德育思想相当丰富,“兼爱”是其核心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这种“兼爱”精神的“兼”。本文试图从“兼爱”的角度来看墨子的德育思想,分析墨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郭丽涛 《红领巾》2004,(6):89-91
宋代以后,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科举制的实行,导致大夫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9.
孔子"志于道"的表述是对中国文化本质属性的经典界定;道与势的博弈的历史运动形成了文化传统的内涵。欧阳修情结的实质就是要依靠对"道"的诠释来恢复知识、思想及信仰的批评力与有效性,从而让阶层获得对抗皇权的话语权力,进而实现的一个古老梦想:居于政治主体地位。综观欧阳修一生,不难发现情结与其生平相纠缠的轨迹。换言之,正是一种难以抛却的"自主性"的情结铸造了欧阳修的一生。  相似文献   
40.
钟祥 《新闻爱好者》2011,(6):156-157
自春秋时期阶层从统治阶级阵营里独立出来以后,隐与仕、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便如同形与影一样,始终困扰着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处世的双重人格。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真正的隐是很少的,即使像孟浩然那样的“迷花不事君”的高沽之.也是苦于“欲济无舟楫”的缘故,才不得不“自首卧松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