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2篇
教育   817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7篇
综合类   4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1-97
鲁迅《铸剑》、曹禺《原野》、冯至《伍子胥》、汪曾祺《复仇》以及余华《鲜血梅花》五篇作品通过对"子报父仇"的历史题材的新编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五个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子报父仇"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深层内涵上赋予历史故事时代性意义,即《铸剑》中所表现的五四文学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原野》之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阐释、在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复仇》和《伍子胥》对中国现代人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以及《鲜血梅花》独具先锋文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2.
《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复仇故事。小说主要描述了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的一生。希刺克厉夫从小受到辛德雷的欺压。凯瑟琳对他们爱情的背叛更加导致了他的极度复仇心理。他一步步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甚至对仇人的后代,他也不放过。他的复仇虽然没有任何血腥,但他复仇的心理及手段都让读者感到一种恐惧。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这点我们从他对待耐莉、约瑟夫、洛克乌德的态度看出来。他复仇取得了成功,但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却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因此,当他从哈里顿和凯蒂的身上找到凯瑟琳的影子时,他更加的怀念她了。最终他选择了死亡去再次和凯瑟琳在一起,以寻回曾有的快乐。仇恨消失了,爱情成了小说的最后旋律。  相似文献   
53.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用哥特式的文学创作方法,讲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和他所创造出的"怪物"之间既恐怖又悲伤的故事。  相似文献   
54.
将母题思维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构思立意的技能,有助于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意蕴。认识母题思维的重要性,将母题思维引入到日常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审题立意、搜寻素材、创意表达的应用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5.
56.
束舒娅 《学语文》2010,(6):37-37
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6卷4号发表了鲁迅先生的《他》(见卷首)。这是一首尤具现代性品格的新诗。  相似文献   
57.
中国历代游仙诗贯穿着水死成仙、蝉蜕、羽化、进入神秘仙境等死亡再生母题,这一母题源于亘古以来人类必死所产生的死亡意识。人类在死亡意识的影响下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人必死与乞求长生这一悖论无休止地纠缠着人类历史,死亡再生母题将不断演绎下去。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历史,宗教,文化,心理学角度在民间故事中的末子母题跟维吾尔族家挺结构,信仰,心理的关系进行了谈论。  相似文献   
59.
舞动的韵律     
在当代工笔画坛上,吴团良是近年崛起的一位引人瞩目的画家。他的画多以北方草原为母题,尤其喜爱画马。在他的笔下,马那充满野性的美和高度警觉的生命状态,和蒙古族人民坚毅、深沉、强悍的品格相连,同草原的空灵、博大、静谧合为一体。他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以马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极力去掉马的动物属性,融入自然的灵性。一切都是那么简洁、率真、和谐,洋溢着雄健、壮美的阳刚之气。虽然,他营造的氛围显得有些悲壮和苍凉,  相似文献   
60.
宋冰 《华夏文化》2003,(3):15-16
复仇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社会风俗 ,在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复仇现象。进入阶级社会后 ,国家在对待复仇问题上 ,一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 ,在统治思想上 ,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有限度地承认复仇行为的正义性 ;另一方面 ,在治理方式上 ,秦汉以降的几乎所有朝代都运用法律手段对复仇行为进行程度不等的惩罚和限制。这种二重性 ,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礼”与“法”的冲突。实际上 ,从更深的层次看 ,这是一种在制度文化中反映出的价值冲突 ,是国家权力和社会正义的纠葛。在原始社会 ,没有国家机器 ,复仇是社会成员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血亲复仇 ,几乎是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