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62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140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41.
陈翔 《新闻窗》2006,(5):31-32
新闻娱乐化,现在已经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早在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新闻变“软”的趋势,在国内媒体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据一位学者对某青年报的抽样调查,1998年软新闻占该报所有新闻的比例为62.6%,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73.8%。而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媒介开始距离娱乐性最远的媒介内容——新闻,也向娱乐化强行拉近,使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相似文献   
42.
当前,农村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程度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媒介资源配置远离农村,农村受众不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受众所拥有的媒介资源。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农村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对大众传播现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众传播现状把握和功能预期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只有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与农村的发展建设相协调,农村的大众传播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从而使大众传媒在农村成为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43.
邓冲 《视听纵横》2006,(3):80-82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刘继南《: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形象的好坏对于提高或降低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或恶化其对外关系、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都会  相似文献   
44.
在步人大众传播解体的时代,小众化和窄播成为媒介传播的主流。传播者由大众时代的“强势地位”——控制信息源正在弱化,媒介由通道的控制,进入终端资源的争夺,受众由被动接受“推出(push)”信息的模式过渡到主动“拉出(pull)”信息的模式。互联网具有“小众化”特点——终端资源可以扩大某一地区的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这一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地方门户网的建设中,新闻往往是第一位的,新闻做的好坏关系到地方门户网的可信度、美誉度以及开拓力。  相似文献   
45.
彭博 《河北广播》2006,(4):70-71
媒体的公信力一直是西方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西方的研究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公信力下一个严密、准确的定义,但是它的外化形态是指公众对媒体的信赖度与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这两方面是互为因果联系的,只有公众对媒体长期信赖和忠诚,这个媒体才可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具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46.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现代传播》2004,3(2):13-17
大众传播环境中 ,当代艺术模式转换已是显著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大众的艺术接受由“阅读 /思考”形式转向“直观视听 /感知”的身体形式、技术材料和手段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明显强化、艺术的意识形态扩张力度愈益表面化等。同时 ,当代大众传播普遍参与大众日常生活、制约人的思想方式 ,又在当代审美文化层面制造了“传播假相”的弥漫 ,客观上导致了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中的当代艺术状况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需要从“展示性”、深度削平、艺术活动的流行性 /消费性与艺术批判性要求的矛盾、技术推动力四个方面加以深入关注和探究  相似文献   
47.
主持人的"前、后台"行为、心理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在电视中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过程的重大转折.使信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介的传播的过程,从一级传播变成为了二级传播,在主持人出现以前信息传播一般是直接由电视流向观众.主持人出现之后,充当起了在电视和观众之间传递信息的“舆论领袖”的角色,他边连着大众传媒欲传递的信息,一边连着大众信息欲达到的受众.  相似文献   
48.
路鹃 《新闻世界》2004,(11):51-52
一、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重要的外部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在西方社会被称为“无冕之王”.“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有人说媒介是公众舆论的传声筒、反射器、发声器官、控制器或调整器.也有人说媒介是创造公众舆论的生成器。在现代信息丰十会中,媒介受众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传播速度快,颇受广大公众的信任,成为公众的代言人.是引导和影响民意及造成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因此,了解传媒既是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搞好危机预防、作好危机公关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9.
顾荣 《新闻知识》2004,(8):23-24
手机短信息服务简称手机短信(shor tmessage Service(SMS)),是GSM网提供的一种服务。于1992年诞生于英国的手机短信,在短短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00年,中国短信量是10亿余条;2001年是189亿条;2002年全年达到爆炸性的900亿条。用拇指收发信息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50.
张垒 《声屏世界》2004,(2):30-31
在今天这个大众传播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仁义的重要使命。他们传播的信息构建了人们共有的信息库。尽管传媒的发达使信息仿佛无所不在,谣言似乎理当无处遁形,可是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却使谣言成为诸多学者探讨的对象。在有关非典型肺炎的谣言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