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0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相似文献   
22.
《音乐世界》2014,(3):19-19
再次挑战演技 继《天命》之后,在综艺《RunningMan》中被封为“ACE女神”的宋智孝又回归电视剧了,在新剧《急诊男女》中饰演营养师吴珍熙一角,和最近人气直升的“大势男”崔振赫饰演一对离婚后又重逢的欢喜“冤家”。随和开朗的宋智孝和崔振赫一见如故,十分合拍。两人见面后,一起拍摄了预告视频和海报,现场互动时也完全没有陌生感,配合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23.
第一次神风显灵 忽必烈统治时期的元朝范围西触黑海和地中海,南至孟加拉,东到朝鲜。征服日本是他“天命”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下一步。  相似文献   
24.
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借助并改造传统的血缘关系而进行的"封建",成为周人实施"大地域"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最终形成了以"中国(域)"为核心的传统天下差序格局的重要制度渊源;宗法制不仅将血缘亲族集团改造为西周统治的基础,也造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传统内容;与之相表里的礼乐制度,构建了古代社会的基本秩序原则和有效治理方式;周人将"天命"与德政相勾连,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理念的重要历史来源,也对中国王朝政治实践理性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5.
《嘉应学院学报》2017,(7):32-37
一般人以为,孔子治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经世致用,即所谓"入世",而与脱离俗世之束缚即所谓"出世"思想无涉。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的后半部分与事实相去甚远。事实是,孔子毕生心向大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即便是不得已而"隐居",孔子也是以实现平生志向为依归。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孔子曾长期处于"退隐"即由仕而布衣的平民化时期,这在一般人是人生最为失意、失落或最为沮丧的时期,而对于孔子,倒是一个自我砥砺而渐趋超凡入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6.
天命观念为核心的天道观的争论是先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从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到先秦诸子对于“天”的不同见解 ,揭示中国系统哲学在萌芽与形成阶段上逐步走出宗教神学的蒙昧迷信 ,开辟相对独立的哲学发展道路的逻辑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7.
孔子思想中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循礼、达仁和知天命"。此三者指向性渐趋"人"之内在自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向内的过程。随着"人"的境界的提高,"人"的最显著变化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弘扬。通过提升"人"之"德"去体悟"天"之"德"而达到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8.
在大自然面前,中国古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大天命而颂之”,认为天命不可违,人类面对浩瀚的苍穹、巍峨的河山,只能唯唯诺诺、顶礼膜拜;另一种是“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世界是可以因人力而改变的。这两种态度体现的是两种世界观。在古代的中国,前者即“世界是不可改变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潮,而后者即“世界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少数思想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9.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30.
隐逸思想是元散曲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元散曲的隐逸思想之中包含有三大要素,即:用历史意识慨叹社会,用天命意识参悟人生,用生命意识强调自我。命途多舛沉郁困顿的散曲作家们正是藉着这三种意识的支撑,在苟全性命的同时获得了灵魂的高蹈和生命的舒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