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7篇
  免费   2篇
教育   1731篇
科学研究   61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169篇
综合类   72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2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2.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从三个方面透视了学校体育中的“自我意识倾向”。  相似文献   
33.
文人聚谈是纵贯六朝的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文人聚谈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魏初“南皮之游”高谈阔论,涉及诸子百家;正始至于晋末的清谈,以玄言佛理为主,亦与文学相关;刘宋的“文义赏会”,由玄言佛理逐渐向文学过渡;齐梁的“文章谈义”,文学成为主导内容。文人聚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但直接影响到文学理论批评专著的问世,更促进文学理论的生成。  相似文献   
34.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35.
柳永是北宋具有开拓性的词人,但他的仕途历程极其坎坷曲折。很多学者将此归结于柳永不检点的行为和所作的艳词。事实上与妓交游,创制艳词并不违背当时的法律和道德,不会对仕途产生负面影响。柳永命运的悲剧,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原因,我们可以从宋朝的科举制度,文化政策,及宋初词的特殊功能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36.
明式家具在我国家具历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明式家具在选材、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7.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38.
诗意的失意     
舒兴庆 《现代语文》2006,(10):95-96
将诗意作为语教学或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和价值的观点,一直得到不少语教师和研究的认可和推崇。持这种观点的人,分别使用两种体:严格的论或散式论。前为语教学诗意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后则是理论章的学变体,目的不仅在于理论,更要以自身的审美价值来证明语教学审美——诗意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39.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张松多 《华章》2011,(8):51-51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建安以来,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