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7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教育   16531篇
科学研究   1375篇
各国文化   89篇
体育   548篇
综合类   700篇
文化理论   83篇
信息传播   1245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511篇
  2015年   1127篇
  2014年   2158篇
  2013年   1197篇
  2012年   1302篇
  2011年   1536篇
  2010年   1412篇
  2009年   1328篇
  2008年   1647篇
  2007年   1190篇
  2006年   899篇
  2005年   689篇
  2004年   718篇
  2003年   687篇
  2002年   638篇
  2001年   512篇
  2000年   421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生离死别、羁旅行役、壮志难酬、情感失落等诸种情愫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又往往与酒结缘颇深。它实际道出的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借酒表现深沉的亲情、乡情,或是渲泄心中的不平、情感的失落,因此常常是悲思、忧思却以豪言壮语写之,故而留下了悲而豪、悲而壮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22.
文化断裂与《文心雕龙》的“空前绝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理论体系与思辨色彩,但却成了"空前绝后"的理论巨著.本文从文化断裂的视角探究产生<文心雕龙>的文化背景及其"空前绝后"之因,认为隋唐文化中子家精神的衰微、对六朝文化的过分否定以及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使产生<文心雕龙>式著作的"文化语境"发生变化,产生了文化断裂,因而使<文心雕龙>成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23.
郭立珍 《兰台世界》2006,(8X):56-57
“节俭”一词在先秦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时常出现,作名词表示在人们在生活或消费上的克制、约束行为。“节俭”为什么能表示人在生活、消费行为上的克制、节省行为呢?本文旨在对这个词进行一点浅显的考证。  相似文献   
24.
纳兰性德词<瑞鹤仙>注释  相似文献   
25.
金火生 《新闻三昧》2005,(12):45-45
笔把一些表示事物程度、顺序含义的副词、介词、连词、序数词称之为比较词。在使用这些比较词的时候,如果不仔细推敲就容易出错。经常碰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6.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关系以及《词论》不提周邦彦的原因,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但这些研究的学术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因为李清照的《词论》是一篇本色主义宣言而非系统的词学著作,这使她可以因为随便一个小小的理由就不提周邦彦。  相似文献   
27.
从宇宙生成论、天人关系论、发展变化论等方面分析 ,《淮南子》具有浓厚的易学思想。它对易学的推衍以及以“易”论理 ,推动了易学在汉代的发展 ,从而确定了《淮南子》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8.
豪放一语从论人到论文学,从论诗到论词,从一个一般概念到一个美学范畴,其间虽历经变化,但却有着巨大的共通性,从而形成独有的美感特征——气象恢宏。而此种豪放美的创造又与特殊的主客体因素有关。豪放范畴为宋词开拓出了崭新的美学空间,对宋词保有鲜活的生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9.
李翠霞  胡美芝 《津图学刊》2003,(4):66-67,72
本文针对农业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在科技查新的几个关键环节中实施质量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30.
本文联系李煜前后期词创作经历,简论其从“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并进一步宏观而粗线条地论证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形象地标示出宋词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