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115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智慧校园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乡村小学低学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通过采用多媒体交互式技术来实现教学中的深层互动、模拟VR安全教育场景来提高小学低学段学生安全意识的融合策略,提高乡村小学低学段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乡村小学低学段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2.
记事类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学段要以"写清楚"为教学目标,为第三学段为"写具体"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梳理教材中记事类习作的序列,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写作支架。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图表、范文、微课等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经过,写清、写好事件的经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写清楚事件的方法,而且获得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3.
近年来以优质高中为核心,高中、初中和小学融为一体的跨学段教育集团,在数量和规模上快速发展,成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型态.明晰跨学段教育集团的特色定位,对于制定集团发展规划、推动集团走向紧密、提升内涵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和跨学段教育集团自身组织特点分析,发现推动教育的突破性创新可以成为跨学段教育集团的特色定位.基于突破性创新领域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跨学段教育集团特色发展的六大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4.
《中学文科》2008,(9):31-38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相似文献   
135.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对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与统整,能使各学段教师认清自己学段的任务。明确自己所处学段的职责。能使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更具有意义,促进学生循序建构自己的知识。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6.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相似文献   
137.
遵循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不同要求,让语文学习和学生素养的形成循序渐进,是我们教师的共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识字教学的学段差异,理解感悟的学段差异,语用指导的学段差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中扎实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8.
笔者听了有关“可能性”的两节课,内容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页和三年级上册第84页,形式都是摸球游戏,教者对教学结果的处理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9.
估算对学生发展数的认识,培养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提出了“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二学段提出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能够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值范围。下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一、二学段(小学阶段)的要求,谈谈自己对估算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0.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提示了教学的思路,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人教版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对课后练习题作了精心的编制、修订。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根据笔者对第二学段教材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或者对课后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把它等同于一股的练习,或者只是在课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后练习起不到真正的导向指引的作用。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在使用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该如何更好使用它,发挥应有功能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