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乌孙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22.
西周时代宗法制的层级分封,建立起了国家控制土地的贵族层级领有制,其基础是公有私营的井田制。西周控制土地方式的特点是:周王在周礼理念和分封实践中拥有天下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分封诸侯拥有封国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中下级贵族拥有封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的处分权利。  相似文献   
23.
尹华 《湖南教育》2010,(1):29-30
我以为,当代中学生的爱情启蒙其实是一个尴尬的命题。 尴尬之一:爱情文化不发达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人一生中最美丽的东西。但我们的文化缺少爱的理念,如果有,也只局限在家国之间。从一家之爱到一国之爱,爱都是宗法伦理的附属品,  相似文献   
24.
25.
基地制度是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是一个人族属、身份、等级在另一个世界的表现形式。在宗法等级极为森严的西周,墓地制度被看作是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得以加强,族葬制盛行。然而,到了东周时期,随着新兴地主的崛起,宗法等级逐渐松弛,尤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就是族葬制的瓦解,新的墓葬形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26.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降,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相似文献   
27.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也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地理位置的选择、家庭的外延范围、宗法等级和人伦情感、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8.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29.
《礼记》中“支子不祭”等祭祀原则反映出周代祭礼是一种宗子主祭的大宗祭祀制度,至少先秦儒家理想中如此.朱熹《家礼》中的祠堂祭礼原则,限定支子可祭祢但不得祭祖,且宗子主祭的最远世数止于高祖,这是一种最接近于大宗法的最小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明代嘉靖礼制改革后的祠堂祭礼采纳了程颐祭祀思想的主张,支子可以主祭,且不论世数但凡可知者皆可祭,乃至于远祖、始祖,这是一种最大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从《礼记》到朱熹《家礼》,再到明清祠堂祭礼是大宗法向小宗法的逐步嬗变.而作为士庶祭祖场所的祠堂,从朱子祠堂到明清祠堂则是由大宗祠堂向小宗祠堂的演变,这也是大型宗祠逐步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0.
客家民俗作为一种特色资源的民间文化,它承载了厚重的客家历史。民俗文化是乡间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创造的,它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的内在实质。客家山歌、哭嫁歌、宗法意识等民俗视阈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客家民俗与客家女性生存地位有着重要的深层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