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3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日,老友戴次一自湖南来,把他两个孩子上大学及出国留学期间父子兄弟间的通信集———《兄弟家书》送我阅看,使我颇多感慨,从中不仅感受到他们间的浓浓亲情,更看到两位青年多彩向上的精神境界和积极进取的心路历程。家书本来是家人之间互通信息的一种方式。自家人说话自然不会说家外话,有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真实是家书的灵魂,也是家书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家书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广泛的意义,对别人也有益处。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是这样,《傅雷家书》也是这样。老戴他们写这些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去发表,然而,经过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2.
一封家书     
渐渐长大的你,用什么和父母交流?QQ?伊妹儿?还是一脸倔强地拒绝回答?是什么让你选择沉默。即使后悔即使感激也开不了口?何不拿起手中的笔,让一封家书为你传情达意。写下你心里的话,给父母一次走进你内心的机会,也给自己一次做最真实自我的机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3.
《板桥家书》是郑板桥写给亲人、朋友的一封封书信的合集,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家书不仅包括板桥的治家思想、读书与教育后代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板桥的政治思想。板桥用简短的文字,在"家书"这一特定的文体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意义深远。当今,通读《板桥家书》,他的爱人重农思想、治家教育思想、读书思想等,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04.
一次,央视一名记者去湖南采访,回来带了一封家书,那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写给在远方矿山打工的妈妈的信,信写在一张包装纸的背面,凡是看了这封家书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掉下了心疼的泪。  相似文献   
105.
苏轼家书道尽了这位文学巨擘的内心世界。在他的家书中,有三种互动:苦闷与旷达的互动;积极的入世意识和强烈的归属感的互动;浓郁的生活化气息和信手拈来的灵感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6.
家书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  相似文献   
107.
肖宁 《文教资料》2008,(34):76-77
傅雷不但是中国当代杰出翻译家、严肃的艺术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教育家.<傅雷家书>绝不仅仅是"家书",更充分体现了傅雷先生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反映出他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继承等.这对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一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8.
蔡成 《教师博览》2006,(7):54-54
多年前,我在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是少数民族,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之故,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同学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倒是信函往来极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9.
寂静的自习课堂上,我悄悄走过一女生的身旁。她神情专注,以致我走到她的身边她都丝毫没有察觉。她聚精会神、埋头苦干的劲头让我忍不住又瞟了她一眼。突然,我感觉有情况:她正在红信纸上写着什么。凭我十几年班主任的洞察力,我还发现了信纸开头的几个字:“亲爱的……”我一惊,“  相似文献   
110.
史杰 《现代语文》2006,(6):37-37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