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3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1.
杨齐荣 《考试周刊》2014,(85):159-159
<正>我国的家庭教育极其研究源远流长。"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世代传诵。《朱子家训》、《傅雷家书》成为家长争相传阅的典籍。然而,浙江省金华市某高中在读学生徐力杀害母亲的报导,震惊社会。人们不禁要问: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否有所偏颇?是否需要有新的调整?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1.家庭教育的欠缺由于社会的发展,相当数量的年轻父母因工作关系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外祖辈)教育。他们在较长日子内难得与孩  相似文献   
312.
八年全面抗战时期,日寇铁蹄横扫湖南,全省大部分县市遭受摧残.面对日寇疯狂侵略,在湖南株洲攸县,许多青年踊跃加入到保家卫国的队伍中来,他们当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如网岭洞井铺李仁祥,入伍后被分配到远征军,他和战友走出国门,与印度、缅甸人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被鬼子砍断了右臂仍不下火线,顽强战斗,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渌田青年陈凡,在部队担任排长,参加过淞沪战役,他们联队奉命保卫上海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总金库,从1937年8月13日起至10月25日止,与日寇周旋、拼搏两个多月,终于保全了四行总金库,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困守四行总金库孤军作战八百战士”.  相似文献   
313.
红色家书是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入挖掘红色家书蕴含的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其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品-观-说-悟-行”递进式教育的有效路径,可以实现红色家书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14.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氏九个子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几十年间,梁启超奔走国事、行踪无定,与孩子们的书信往来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和渠道。这些家书,一方面是对传统家教精神的自觉承接,有关立志、求学、做人、治事的种种教诲充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现代文明中先进的观念、思想融入其中,力求实践他培育20世纪“新民”的理想和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世纪之梦。子女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梁启超辛勤浇灌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315.
出生于广东江门市新会一个乡村的梁启超,不仅自己在近代中国多个领域建树卓著,同时为人称道的是他非常成功地教育了9个卓有成就的子女。他是怎么“管理”和教育引导9个性格各异、志趣不同的子女走向成功和幸福的?通过解读他的《梁启超家书》,借用管理学的“微励理论”( Nudge Theo-ry),由于他的孩子大多时间对他来说,属于“留守”和“流动”状态。他以持续的书信方式对孩子成长和成才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同样是微小的激励和引导促进了较大的进步和成功。他这种子女教育的思想可称为“微励教育”。它融会了传统子女教育中言传身教的精粹和西方现代儿童教育平等尊重的精华。  相似文献   
316.
师道 《师道》2014,(4):29-30
当前的国学热在幼儿的相关教学中产生了诸多困难,鉴此,我们的活动课为幼儿学习经典古诗做好充分的铺垫,以有利于其顺利地进入经典内容的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相似文献   
317.
林淑媛 《师道》2014,(4):31-31
《京师得家书》一诗是明代诗人袁凯的作品,描写袁凯在京都做事。常年不得回家,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而引发无限思乡之情。全诗短短四句,二十个字。诗人用浅白的语言直陈其事。但感情真挚感人。诗歌虽然浅显易懂,但对于四五岁的幼儿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幼儿顺利走进经典.去感受诗人的思乡之隋呢?如何拓展幼儿知识视野,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的情绪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相似文献   
318.
佚名 《课外阅读》2010,(8):34-34
胡适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的儿子》一文里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放高利贷”的债主,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祖望在苏州读中学,胡适有一封家书给他,对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表示很难过,但是,“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319.
家书涵盖了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承载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亲缘文化,维系着家人间的亲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是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人间的私语言说、尽情倾诉,是家书的最大特点,其审美价值集中体现在真、善、美的三位一体。清代浙江余杭闺秀陈尔士寄给丈夫及儿子的二十八封家书,以平铺简洁的叙事、朴实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读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家庭伦理美。陈氏家书婚姻家庭伦理美集中体现在夫妻之伦、母子之伦和妻妾之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20.
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和试题中的应用并不鲜见。将家书史料应用于课堂中,具有创设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史料、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将家书史料应用于考试中,顺应了高考命题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