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95篇
科学研究   6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5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7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我之前并不知道荼蘼是一种花,只觉得荼蘼这两个字分外生香,叫起来都有一种韵律的美,让人心猿意马。  相似文献   
92.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主要客体是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次要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足以抑制反抗”是本罪暴力、胁迫需要达到的标准。被组织者的人数达到3人以上的,方可成立本罪。残疾人、儿童的监护人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但对此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本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93.
在理论上和实务中辨明妨害公务罪之"公务"的内容,应是研究本罪的前提和基础,其界限的明晰将有助于正确地适用本罪。行政法意义上的公务,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委托、授权的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刑法意义上的公务,从内涵上可以分为"国家公务"和"社会公务",国家工作人员从事的是广义上的公务,即国家公务和社会公务,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从事狭义的公务,即国家公务;从外延上可分为"国家公务"和"集体公务",国家公务一定是公务,而集体公务不一定是公务。本罪中的公务是指国家公务。  相似文献   
94.
孝的弘扬对维护父权、皇权起着重大作用,虽然在不同时期孝观念及其法律实践特点不同,但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德教化的推进.孝观念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本身带有的复杂性和性质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现行刑法对其也无明文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和处罚结果差异甚大,刑法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在目前刑法尚未作出专门评价的情形下,宜按诈骗罪定罪处罚。又因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独特性,以诈骗罪论处不足以全面和准确评价之,我国刑法应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96.
罪数论是刑法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它探讨的是犯罪的成立个数及其处罚,是准确定罪和量刑的前提。罪数理论的代表性学说是日本式的罪数论和德国式的竞合论,考量两种理论的标准、内容及特征,其实质大同小异,但竞合论判断标准明晰,位阶清楚。我国的罪数论虽然能解决一些司法实务问题,但也暴露出判断标准模糊、逻辑结构不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97.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8月25日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这一草案拟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五年提高到十年。  相似文献   
98.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通常认为捏造的事实必须是犯罪事实,侵害的对象也仅限于个人。本文作者从犯罪构成各个方面来探讨诬告陷害罪的认定,认为该犯罪的对象上不仅限于个人,亦应包括单位;捏造的事实不仅局限于犯罪事实等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99.
侵犯著作权罪中"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是存、是废、是改,学界仍有争议。对此问题的研究,若缺乏整体的实践视野,分析和对策便易流于片面。文章立足"实践整体性"的视角,对侵犯著作权罪中"营利目的"要件的产生及其存废改之争进行法理分析,并针对此争议及其背后的相关侵权行为,提出保留要件并用刑事司法策略和非刑法律措施治理相关行为的方案一或修改要件并综合治理相关行为的方案二。  相似文献   
100.
从一案例,对溢用职权罪进行分析。结论出现行的溢用职权罪的直接责任人理论显示出的疏密,进一步分析现行的这种理论有其我国深厚“法不责众”思想渊源,并说明“法不责众”的思想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提出对现行溢用职权罪直接责任人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