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3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脊髓,就必须把握尼采权力意志思想的主要内容.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一切可能确定的事物中最基本的事物,认为权力意志是对生成的肯定,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人的一切行为和欲望都是由追求权力意志的本能支配的,他用权力意志取代道德.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2.
以生成世界观和生命价值观为核心的尼采哲学思想,以生成观反对形而上学存在论,以非道德性的公正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理想主义,以永恒轮回说反对形而上学历史观,以狄俄尼索斯反对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以赫拉克利特式的竞争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法,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为欧洲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领域和新颖视角。  相似文献   
93.
自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以来,艺术和身体在西方思想中地位每况愈下,尼采用艺术拯救理性,用身体克服虚无主义,并通过艺术形而上学,重返古希腊传统,崇尚身体本能,高扬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4.
鲁迅在人群申与尼采的形象很相似:一个惟一者,启蒙教师,圣人与民众对立。尼采37岁悟到,欧洲文明的演化规律就是永恒轮回;鲁迅37岁时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治一乱的大循环。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是为了综合提升文化,尼采对文化的态度也是提倡综合。  相似文献   
95.
卡夫卡早年接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在生活中采取了与尼采一样孤独的生存姿态。因为孤独,他们选择了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获得了同样深刻的文化批判和质询“存在”的思想效果。他们的孤独在表现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与他们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点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6.
尼采道德的谱系之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的起源进行了心理学分析。尼采提出高贵道德与教士道德的对立,指出其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是教士道德,他们翻转了高贵道德,即希腊罗马的高贵道德。尼采基本的解决方案是以希腊罗马积极的罪性反基督教的原罪;以积极的馈赠的德性反欠债要还的功利主义交换原则;以古希腊罗马的精神反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提倡肉身的神化,灵肉的完美接合,肉食有崇高的尊严。  相似文献   
97.
尼采是哲学史上典型的反女性主义者,他对女性的批判虽多用偏激之语,但也同时是彻底的、深刻的和系统的,他对女性的批判有其公允之处。尼采哲学观点的来源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因此,他对女性的评价哲学是经验的,这也使得他在评判女性的时候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8.
尼采与庄子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德的非议者、旧文化的离经叛道者。论文集中于他们的艺术化生存思想的探讨。首先是两者对于艺术化生存基点的认同:人生的悲剧性;其次是两者审美抉择的差异:逍遥与拯救;最后是凸显两者不同的审美理想,并给出当下现实的应对之路,由此显现两者对我们当下生活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上的一致性,尼采和萨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他们直面宇宙没有内在意义或目的的事实,而不像其他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上帝。然而,萨特与尼采相比却是一位既不那么彻底也对生活更少肯定的思想家;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是那么地强调自由。却拒绝给予意识以能力去克服成为自在自为这一不能满足的渴望,并不对自己反对自然和生成的柏拉图武的偏见提出疑问。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是存在中不能填满的黑洞时,尼采却把人的存在与积极性和富足联系在一起,并且他完全抛弃了柏拉图的世界观和一切形而上学形武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00.
神秘的战栗     
公元前514年,一位伟大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领百万大军西征希腊。当他登高远眺,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在踏桥西渡时,突然萌生出一丝悲凉:如此生龙活虎之战士纵然不牺牲于战场,数十年后也必然化为尘埃。他思来想去,悲从心来,禁不住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