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4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04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其转型阶段.总有些轻浊之风浮躁于表层:一种新技术或一种新文化在其进展过程,总会有违背初衷东西撞击优秀传统。因此,当前的文化人不容置疑地负有一种使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恰当的手段和途径潜移默化地去涵养国民的心性,去沉静浮躁的社  相似文献   
992.
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晚唐诗人对屈原和宋玉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他们推尊屈原,学习了屈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又有所突破,却更为看重宋玉,因为宋玉的多才、风流和伤感与晚唐诗人的精神状态极为契合。晚唐诗歌总体风貌的形成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3.
屈原的悲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4.
戴光明 《文教资料》2007,(11):59-60
千百年以来,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化传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知识分子。郁达夫作为“五四”新旧交替时期的作家,他一方面扎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另一方面,又是近代社会民族危机的产物,与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都和屈原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挥之不去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了郁达夫旧诗创作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95.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6.
屈原“发愤以抒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愤”就是“怒”吗? 有人提出“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就提出“发愤以抒情”,可以说概括了屈原诗歌创作的总特征。屈原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而情因愤生,他的作品强烈的悲剧美感力量源于一个“愤”字。对这个“愤”作何  相似文献   
997.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分类与著录是以屈原及楚辞为着眼点,以与屈原及楚辞有密切关系的作者为单位进行分类与著录;《汉志》(《七略》)出于数量上平衡的需要,将屈原赋之属之外的赋作分为陆贾赋之属与孙卿赋之属,前者著录的是文辞较佳的赋作,后者著录的则是文辞不如前者的赋作。探讨屈原赋之属等赋分三类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如下方面:其一,屈原赋之属与刘向所编《楚辞》之间的高度对应关系;其二,《汉志》(《七略》)的目录学特点;其三,汉人的赋作评价观。分类及著录时的"不严谨"及偶然性,以及刘歆包括班固在内的个人偏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98.
《史记·屈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常的注释,包括高中语文教材,均以“泥而不滓”为“出污泥而不被染黑”,显  相似文献   
999.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对屈原其人其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诠释。而他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批评方法是受到了《史记》纪传体体例和个人遭遇的影响。但这种诠释模式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在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时,易将某个观点过度扩张,延展到对其内容的诠释。此外,司马迁在批评屈原的作品时常以政治议题为核心,这种批评观的形成应是受到了汉代楚辞学兴盛与讽谕教化观念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汨罗行》课后思考和练习二第1题:“说说‘濯缨桥’‘独醒亭’这两处风景得名的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参》作如下分析:濯缨桥,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表现了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