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43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爱玲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人情世态。在现实世界的经营之余,她又营造了独特的心灵感悟空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丰富的细节和缤纷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现代生命体验。作品中贯穿着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虚无的敏锐感受。以此为起点,张爱玲生发出对现实、未来与理想的全面质疑,但质疑的结果则是对传统的皈依和对个体精神奋起的否定。这是沉沦的人生选择,掩藏着张爱玲精神上的怯懦。  相似文献   
62.
徐讦作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言人,在其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独具异禀、能通天接地、生活于另一世界的“奇女”形象。在其女性人物身上,徐讦寄托了他全部的热情与想象。她们既寄寓着作者漂泊人生的理想与憧憬,也给乱离年代的人们以慰藉。同时通过这些特异的女性形象,徐讦将人物封闭在特定的情境中来探讨爱情哲理。但这些极幻关的女主人公不仅只生活于离奇的情境,而且她们的结局或是浪游,或归于寺庙,或归于尘土,从而更体现了作品的孤寂虚无的关学基调。  相似文献   
63.
周玲,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校长。工作中,坚持“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教育追求,创立的“真爱教育”特色,将“生命因爱而精彩”的教育理念细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使“和谐进取、自主创新”的学校文化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4.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以揭示小城镇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恶心"、"虚无"和"自由"思想,以文本细读的方法阐释小说集所表现出人在工业化环境中被异化后的内心扭曲的"畸形"状态,传递出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65.
《中国德育》2010,(8):47-49
近年来,青羊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公平、优质、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在大力推进廉洁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66.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长期以来更多地集中在张爱玲的心理控诉与社会评价之中,然而当我们用一种现实眼光反观张爱玲的作品时,会发现其笔下的男性形象更多的有着张爱玲式的想象和评价,是用理想情爱思想浸染过的有着典型特点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67.
<讲不完的故事>是米切尔·恩德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恩德将丰富的哲学思想融入了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经历中,这其中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意识的萌发,也隐含了成人和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同源和分化,而导致这分化产生的原因正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日益丰满中所忽略的精神世界的虚无.恩德借用一个孩子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日渐脱离童年梦想的状态--一个失去想象的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68.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69.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虚无思想体现最为集中的一部作品.而这种虚无精神的内核是通过镜像、雪、死亡等一系列的意象来体现的,《雪国》向读者营构了一个虚无的意象世界.它不仅是川端康成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探索和思考,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悲观心态.  相似文献   
70.
哲学家阿瑟·叔本华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是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可是二人的创作却是如此相似。通过一一阐述叔本华对贝克特影响,并结合贝克特的个人经历,从另一个不同的侧面来了解贝克特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