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前言中说,一个作家如果只会“严格摹写现实”,只能成为一个或多或少忠实的画家,“可是,为了得到凡是艺术家都渴望的赞词,不是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表现的多种原因,寻出隐藏在广大的人物、热情和故事里面的意义么?”巴尔扎克所说的“意义”是指作品的思想感情、教育功能、审美感受,类推以后,我们发现它也“隐藏”在诗歌《氓》与《采薇》中的“人物、热情和故事里面”,读者透过“典型化”的真实的生活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12.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年少时,用口才"击败"理想追求过程中的第一个"敌人",才步步走向成功。学语文,就要学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本领,四者缺一不可,请同学记住并努力。巴尔扎克从小就爱好文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所以父亲硬要他学习法律,但是巴尔扎克就是不愿意服从父亲的旨意,所以父子俩时  相似文献   
13.
崔艳慧 《语文天地》2010,(11):57-58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无疑则无思。质疑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广大教者的重视。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智慧之花的绽放大概就在于遇事应首先问个“为什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疑问、分析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可爱的男生各有相似,讨厌的男生各有各的讨厌。 这是一个文学女生式的表达,就在薛世北带着他那经典的不可一世的笑容从遥远的门口缓缓地走近我旁边的空位置时,我由衷地想到亲爱的巴尔扎克——好吧,我承认我逻辑混乱。不过巴尔扎克已经是个死人了,讨厌的薛世北却还活着。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最早的“巴黎乡巴佬”,巴尔扎克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怨恨构成了他精确想象的驱动力,“人人都是性格面具”则是其重要发现,也是其人物被赋予木偶般特征的前提条件。他的作品具有某种音乐意味,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面向则构成了其历史的复合体。贪婪、对金钱的渴求和向上爬的狂热进入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这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高布塞克们、拉斯第涅们、伏脱冷们永不停歇的动力。与其说巴尔扎克“反映”了这个世界,不如说他是以局外人的怀疑重构了这个世界,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以现实的缺失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曾对各种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但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与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恰恰相反,他是通过盲打误撞的观相术来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趋势的。而当恩格斯说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相比他更喜欢巴尔扎克时,这只意味着巴尔扎克比左拉更少拥有现实的因素。在《幻灭》中,吕庞泼莱由一个满怀文学抱负的热血青年变成一个小白脸是值得深思的,而巴尔扎克的发现之一则是作者和所写内容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在名的插图画家当中,除了英国的约翰·弗拉克斯曼以外,还有法国的居斯塔夫·多雷(1832-1883)。多雷不仅是19世纪最成功的插图画家,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插图画家;他为拉伯雷、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所作的插图使他一举成名,而他为《圣经》以及但丁、弥尔顿、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所作的插图,从此也成为插图界无法超越的巅峰。他所领导的创作室在19世纪后半叶几乎左右了整个插图版画工业,在他短暂的51岁的生涯中,他一共制作了四千多种版本,十多万幅金属版和木版插图作品。1896年,当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举办他的画展时,有150万人涌入画廊参观,其创作力之旺盛和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法国伟大的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童年是非常痛苦的。小学6年,他是在一所监狱般的教会学校度过的,这里环境闭塞,制度古板;中学时,在一次有35个学生参加的考试中,他名列第32位,是老师眼里极其平常的一个学生。孤独中,他将自己放逐到书本里,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产生了许多异于常人的思想。小小年纪,他就写出了关于人类意志的论文,结果却被老师一撕了之。  相似文献   
18.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9.
【导读】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这个罕见的文学天才,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和老师也都没有发现这个长着胖胖脸蛋的孩子身上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不顾家里人反对,辞去律师职位,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的早期作品体裁多样,均未引起社会关注。当时,他连信件的邮资、公共马车的费用都付不起。为了多挣点  相似文献   
20.
《高老头》的主题并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描写的人物往往纯粹受着激情的驱动,缺乏身体对环境的感受力,作品的主人公其实是每个人身上共有的激情.这产生了作品的主题:激情的破坏力量.这种主题表现了对启蒙运动以来自我主义的一种警惕和批评.作品采用了环套形的结构,用以表现这种特别的主人公,以求强化这种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