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3篇
教育   1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
因汉字自身形体演变的原因以及古代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的限制,再加上书写者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武威汉代医简中存在大量异体字。徐莉莉先生撰文分析了其中的17例71处异体字,其中有全同异体字5例,部分异体字12例,所以该文中所称异体字实指广义。而武威医简中的广义异体字数量远大于此数,本文试对此进行补充讨论。  相似文献   
9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这段时间文字现象极为繁杂与混乱,异体字大量流行。这个时期异体字盛行的原因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促进了异体字的大量产生;国家分裂,汉字规范失去约束力;平民对书写活动的参与;猎奇求异心理的驱使。此外,刻工误刻、漏刻而造成的现象也不少。碑刻中的异体字之所以能流行,也与其自身构形的某种合理性及与正字的密切关联性有关。  相似文献   
94.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类著作往往涉及大量古籍资料,作者引用的古籍资料不少都来自线装本或繁体排印本.而今人写作的研究性著作通常使用简体字排版,作者一般也使用简体字书写.因此这就存在一个繁体字系统向简体字系统的对应转换问题.而作者书写时一般比较随意,不怎么注意或不太了解繁体字系统和简体字系统复杂的对应转换,因此在这些稿件中往往混杂繁体字、异体字、旧字形,甚或会混杂一些汉字系统中不存在的自造简化字;有时该简化的时候不简化,不该简化的时候又简化,这些无疑给编稿带来很大难度.如果编辑忽视了此类问题,这些不规范用字就会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中,实际上,在正式出版物中也时常会发现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在此,笔者拟列举一些引用古籍资料时常会遇到的用字不规范现象,并作简要分析,以期引起作者和编辑工作者对此类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95.
新录字一览     
《出版视野》2009,(6):44-45
此次公示的字表中共恢复了51个异体字,调整了6个繁体字(见下)。不过这些异体字和繁体字并不能任意使用.只限用于特定的地名或姓氏、人名,作为一般意义使用时,不能写作异体字和繁体字。  相似文献   
96.
<说文解字义证>信息化过程中处理异体字是个难题,采用保真和整理相结合的原则能确保全书的系统性并方便计算机处理.这种方式能为古籍信息化中异体字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
近日,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然而,号称得到六成人支持的意见稿发布以后,这两天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争议。《今日早报》发表文章说:很多网友觉得,这些改变即使再细微,总有些别扭与不适,  相似文献   
98.
古今字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字是一个传统语言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词组,因此有一个术语的科学化、标准化的问题。随着语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今字已逐渐定义为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字。今字一般是适应词义的发展,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或改变偏旁而新造的字,以分担或取代古字中的一个意义。古今字是同源字的组成部分,数量十分有限。它和异体字,通用字、繁简字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9.
唐代墓志属于重要的出土文献,准确释读和科学整理是研究的基础。近两年新刊唐代墓志录文存在不少异体字未识或误辨问题,严重影响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综合运用文字学、碑刻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石刻文字变异规律,深入考辨新刊布三方唐代墓志中的"■"、■""、"■"、"■"、"■"、"■"、"■"等误释异体字和"■"、"■"等缺释异体字,既可为这些墓志材料的有效利用提供帮助,亦可为后续碑刻文献整理提供参考,为石刻异体字及汉字史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00.
冯建明 《围棋天地》2010,(18):21-21
前几天翻看《围棋天地》,看到关于“棋”的异体字的介绍,想起不久前关于“宏碁”读法的争论,看起来,关于这个“碁”字似乎仍然没有定案,这里写出我查阅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