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2篇
  免费   2篇
教育   1093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62.
奎因把知识论视为心理学的一章,即一门单纯的描述性学科。普特南、戴维森和罗蒂对这条自然化道路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渐形成一种逃离自然主义的趋势,试图恢复知识论的规范维度。然而,直至索萨提出德性知识论之后才发展出一种较为系统的解释框架,它以理智德性和认知视角为核心,能够兼顾知识论的规范性和描述性这两个维度。德性知识论是化解传统知识论与自然科学这场遭遇战的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3.
麦金太尔批判了以罗尔斯、诺齐克等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随后追溯了四大传统及其正义观。他主张要走出这种互竞正义观的困境,就是在复归德性论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德性正义理论。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一个公正社会的理论构想。至此,麦金太尔形成了他的整个德性正义论。  相似文献   
64.
丁彦 《学语文》2012,(6):40-41
《庄子》一书中塑造了大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批则是形体残疾、相貌丑陋之人,他们个性独特,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残丑人物形象在《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多篇中都有所体现,尤以《德充符》一篇最为突出,集中描绘了王骀、申徙嘉、叔山无趾等六个外貌畸形的人。他们在形体上都不同程度的偏离常人,或面目丑陋、奇形怪状,或瘸腿无趾、残废畸形,超越了常人的认知与想象。但他们基本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形极残而德极全,外在相貌之丑与内在品德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65.
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已、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与人的生存、生活、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真切感受和实践行为以及在道德实践中积淀的安身立命所必须的核心德性品质。  相似文献   
66.
语言不仅有认识论维度的意义,更有存在论及伦理学维度的意义。道德语言与德性之间相依相存,德性是道德语言的内在源泉,道德语言的长久使用很可能转化为德性的内在本质构成。因此,道德语言可作为道德思考的切入点之一。批判继承规定主义和情感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应然的道德语言表现为描述性、规范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提升道德语言的品质,寻求其失却的生命活力及动人魅力,不仅是教师追寻美德的重要路径,而且关涉到校园人文内涵的增益。  相似文献   
67.
从获得方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对张载"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关系进行阐发,而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予以阐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8.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作品选集《试金石》的美意识,阐释了编选群体选集的美学要求和原则。  相似文献   
69.
薛晓阳 《中国德育》2006,1(3):76-7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个体的心理适应的主观能力,夏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当个体不能改变环境时,绝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来求取对环境适应。用不道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绝不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0.
教师的美德     
师道不存则师德难继,师业未精则师职难尽。现时学校教育重实作而轻理论、重升学率而轻师生德性养成的状况.已令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深为忧虑。本期摘选、集纳了一些近段时间的出色的教育研究文章——无系统以求点到.无关联而求精要.集英取华以飨读者,而望有助于教师之专业结构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