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一书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主题思想,对孝的含义、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既是建构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依据,也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单一化的人格塑造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因循守旧的保守性这一国民整体性格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2.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43.
忠孝是为人之本。不爱父母,何谈爱他人?爱祖国首先爱家乡,爱家乡首先爱老娘。有国才有家,有娘才有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很难想象,一个对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同事、对朋友、对祖国有真情?一个连养育自己的家乡都不认的人,会热爱别人的家乡,会献身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44.
本文把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放在当今的校训中加以考察,认定它在制定目标、导向、形式诸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校训。  相似文献   
45.
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46.
《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列为《十三经》之一。各朝对此书均有疏证,但号为"儒风丕变,庠序日盛"、"以文而不以武"的金代,仅白贲《孝经传》一种,未免太不相称。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滑县志》卷六靳一玉《滑州重修学记》,透露了金人撰有《孝经直解》一书的信息,本文由此考证出作直解者为河平军节度使奥屯忠孝。《滑州重修学记》记述了奥屯忠孝"王道之基,莫先教化;教化之源,始於学校;学校不立,何以化人"的重教主张。金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迫切需要巩固政权以维持统治。金与南宋对峙了一百多年,凭的不只是军事上的优势,奥屯忠孝之作为,便是一个明证。金代留传下大量的重修学庙的碑记,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滑州重修学记》关于《孝经直解》的记述,为辽金艺文志的著录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47.
《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列为《十三经》之一。各朝对此书均有疏证,但号为"儒风丕变,庠序日盛"、"以文而不以武"的金代,仅白贲《孝经传》一种,未免太不相称。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滑县志》卷六靳一玉《滑州重修学记》,透露了金人撰有《孝经直解》一书的信息,本文由此考证出作直解者为河平军节度使奥屯忠孝。《滑州重修学记》记述了奥屯忠孝"王道之基,莫先教化;教化之源,始於学校;学校不立,何以化人"的重教主张。金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迫切需要巩固政权以维持统治。金与南宋对峙了一百多年,凭的不只是军事上的优势,奥屯忠孝之作为,便是一个明证。金代留传下大量的重修学庙的碑记,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滑州重修学记》关于《孝经直解》的记述,为辽金艺文志的著录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48.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49.
我们的文化中特别是国民性格中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太不在乎公共空间。我们的文化经常把精力放在两个“廷(庭)”上,一个是朝廷,另一个是家庭。它强调对朝廷要忠,对家庭要孝,忠孝两全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目标。但是,朝廷和家庭之间还存在着辽阔的公共空间,而中华文化却很少关注、很少论述、很少规范这个地方,所以国民}生格中对公共空间就比较陌生。这是文化的毛病,不完全是人的毛病。  相似文献   
50.
作为继承《琵琶记》的“教化剧”, 金怀玉的《桃花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教忠劝孝, 但是它又加入了忠奸斗争的内容而超越了载道戏曲; 并且它在技巧方面突破了以前的忠孝剧, 形成了才子佳人和忠奸斗争两个模式, 在传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