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金瓶梅》是一部表现“恶有恶报”的中国古典小说。按惯例,它应给人以喜剧的满足。但事实并不尽然。它夹杂着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何以会如此?本文从作品出发,对人物、作品的思想倾向等方面作了分析,探究了给人悲剧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2.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巴扎洛夫这个“新人”(指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相似文献   
63.
鸦片战争时期的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中陷入低潮期的产物,在一百多年里,小说的思想倾向严重地向封建性一边倾斜,充当着粉饰太平,稳定封建秩序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学史现象,也是古典小学研究中较省涉及的负值面.此文从小说史的角度,历史地对这一时期小说进行分类考察,探索它产生的社会原因,为中国小说研究提出新的论析.此外,在近几年,这时期小说特别为一些出版社所青睐,他们以各种理由,大多不作负责的评介,就广为出版,此文对引导读者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从“诗作的写作背景”、“诗作的主要内容”、“诗作的思想倾向”、“诗作的艺术价值”四个方面赏析了屈原《涉江》一诗,对其作出粗浅的评析,指出《涉江》一诗运用把神奇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表现了屈原当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  相似文献   
65.
1987年,池莉发表了《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新小说流派的发端;以后,池莉陆续发表有关当代人生探索的系列作品,提出了物质和精神贫困两大重要人生课题,描述了当代都市的烦恼人生及其不断演进的状态,过程,颂赞了人们不屈不挠进行生存抗争的精神,也展示和批评了当代人身上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暗示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人们才有可能赢得真的幸福,该尝试剖析池莉小说创伤的思想脉络及倾向,概述其写实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6.
李剑 《语文天地》2011,(12):63-64
一、杜甫的望月愁叹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旬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67.
作者通过对唐代正史、笔记小说、墓志、诗作等不同体裁史料的归纳分析,发现在特定文体的语境下,婆媳关系有着迥异的差别。唐人掌握了一套在不同文体环境中,刻画婆媳关系的路数。本文的研究也可以推广到其它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68.
摘要:萧红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个天才作家在其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对她作品的研究中,有种学术观点认为萧红的创作生涯前后出现了两个分期,认为萧红作品的思想性从前期到后期“由积极转向了消极”。本文不否认她的作品前后期在创作风格与格调上稍有差异,但认为萧红的作品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人生。为社会  相似文献   
69.
道教与中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对元代的神仙道化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创作模式、思想倾向等几个方面人手,剖析了道教文化尤其是元代全真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在杜荀鹤的诗文里,“道”字频现,透过“道”可探析出诗人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固守理想的“公道”,信奉资身的“儒道”,追求文名的“诗道”。因而更多的诗作反映出诗人追逐功名,力求入仕谋身、荣家的个人心理和情惑。整体诗作意境狭窄,缺乏阔大之句,高远之思,今人冠其“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品“人民性”的评论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