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30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这个词对大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但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当今社会中,广大学生究竟是怎样看待“性”这个话题的呢?我们通过对“性”的了解、对“性”的看法和关于婚前性行为三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其结论对有效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
大学生性心理现状的分析及健康性心理的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大学生性心理现状的分析。针对大学生的性心理。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性心理的疏导,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3.
薛亚萍 《教育探索》2003,(10):81-82
当代青少年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前移,性观念开放,恋爱低龄化,教师应及时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组织男女生共同活动,充实其精神生活,培养其选择信息的能力,增强其自制力,以抵御不良性刺激,增强免疫力。  相似文献   
94.
性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永恒的课题,是初中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结合笔数年实践略抒己见,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5.
资讯     
《成长》2005,(11):7-7
上海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一项历时15年的青少年调查显示,当下青少年比5年前的青少年在性心理上出现部分“晚熟”趋势,性发育在继续提前的同时有逐步停止的迹象。专家分析,比起5年前,现在的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更弱。尽管接受性知识的信息量大了,却出现性心理某种程度的“晚熟”,在心理上没准备好做一个“大人”。  相似文献   
96.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性爱、婚恋是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而言,“性”是神秘的,是一种美好的憧憬。  相似文献   
97.
笔者应用访谈法及文献资料法,对乒乓球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成因、判断的方法、消除心理疲劳的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乒乓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和克服运动性心理疲劳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8.
本调查以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人体生理教研室设计的(中学生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及教育现状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青春期提前;初中低年级性意识出现;中学生的性知识普遍贫乏;性知识的来源多渠道;海南各中学基本末开展青春期教育。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9.
新生入学3个月支持性心理干预对适应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飒爽 《科教文汇》2010,(10):167-168
目的:探讨3个月学校支持性心理干预对适应障碍的影响;方法:符合适应障碍诊断标准,SCL─90总分≥160分者51例,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干预组25例,对照组26例;对干预组实施3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干预前、干预后分别进行SCL─90量表评定;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干预组的缓解率为52%,对照组的缓解率为15.4%;结论:新生入学支持性心理干预3个月对适应障碍症状的减轻和缓解均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通过分析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施蛰存写于上海的小说,探讨施蛰存几组不同类型作品中逐渐展开的对都市新的感觉结构中“人性”观念的叙述。本文认为施蛰存将这一“人性观”叙述,与性心理观照下都市人新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感受结合在一起,着力于书写都市人的“内在心理现实”,以期与其身体感觉以及都市环境中的物象结构形成对应关系,从中建立起都市人的“自我”主体感受。而当这一主体感受需要在“现代”之时间范畴,以及“都市”之空间范畴同时树立普遍性主题时,都市主体的生成原则以及种种特质,即以“内在心理真实”为基础的“人性”观,必须在不同的叙事模式设置中得到检验。在施蛰存笔下,都市/乡村、现代/古代等对立关系依照某种叙述逻辑展开、参与到都市主体叙述中去,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都市人“自我”的存在边界感以及种种复杂的问题与可能。同时,探讨现代都市人内在心理深度的过程,也是在心理自由和心理解放感这一点上,为都市主体新的感觉结构的进一步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