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1 毫秒
31.
全球化视野中的价值悖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对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业已成为世界范围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作为“现代性”的历史展现 ,全球化在构建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的同时 ,其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也陷入了深重的悖谬。其中 ,棘手复杂的价值冲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全球化视野下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冲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对抗、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对立以及人与自我价值的异化等诸种价值悖谬 ,迫切需要确立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 ,普及生态伦理价值 ,重塑人的生存方式 ,为未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32.
《红楼梦》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封建社会“天理”的悖谬。作为维系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天理”,其本质是助纣为虐的工具,欺压良善的帮凶。这是封建社会的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33.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多在"超人"与"凡人"、存在与消亡、生存与发展、温情与激情、沉默与开口之间存在着悖谬性表现。由此可以反观出鲁迅早期深刻而又矛盾的人生观点:一面是对荒谬人生、虚幻历史、堕落人性的深切感受,一面是对实践现实人生、高昂生命意识、飞扬精神个性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34.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35.
张炜在《古船》中通过对洼狸镇四十年苦难历史的叙述,反映出现实的伦理道德,并进一步揭示人性的美丑,探寻苦难的根源,意在用道德走出一条救赎苦难的坦途。但作家对传统家族文化既批判又认同的态度,以及他的道德理想的不切实际又会给人带来新的压制。  相似文献   
36.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的叙事形态是以老管家史蒂文斯的独白展开的,但在这个主观视角的叙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对话性因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肯顿小姐和达林顿勋爵以内视角的方式与史蒂文斯的“独白”形成对话,小说通过他们和史蒂文斯之间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立场的对比展现了作家对生命悖谬性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37.
38.
或许我们还记得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飞行员尤索林,他想回家,按第二十二条军规飞行40次就可免飞,但同时又规定要绝对服从长官。尤索林的愿望落空了。按规定精神病人可申请免飞,但尤索林又因有能力申请而被认定不可能是精神病……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荒谬可笑。然而何其相似的是,  相似文献   
39.
《变形记》的悖谬恰恰可以“化隐为实”,使被夸张和变形的生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40.
卡夫卡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使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的新发掘,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了小说“负罪感”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寓言,而主人公的“异化”是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升华和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