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欣欣 《当代职校生》2014,(12):44-45
一提西北大漠,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漫天黄沙,枯藤昏鸦,还有那孤独行者在落日下的剪影。在那个地方,我们除了感受苍凉落寞,还能感受什么呢?或许就是敦煌那博大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2.
《四川教育》2014,(12):3-3
在绿色世界里,最为清秀婆娑而又气节高坚的当首推竹子.而且强大的生命力,使其种群分布得相当广泛.只要温度适宜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生长.据《自达尔文以来》一书载:有两种马达加斯加竹子每公顷在花期过后的种子可达50公斤,落在地面上的种子厚达6英寸.但开花结子儿的呢?以至大多认为竹子只是靠分根生笋的方式在繁衍.殊不知这只是竹子生存的一种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23.
遥远的悲壮     
王浩然 《师道》2005,(10):55-56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悠悠历史长河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丰功伟绩?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仰望那座载满故事的历史书香城堡,墙面斑驳,气息凝重。可是我们无从得知,那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故事?  相似文献   
124.
帝王蛾的幼虫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的通道,对它而言无疑成了鬼门关。数以万计的幼虫在往外冲刺的过程中力竭而亡,不幸成了飞翔的悲壮祭品。有人将那些通道修得宽阔一些,幼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从那个坚硬的牢笼里冲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得到救助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  相似文献   
125.
在文学史上.有的文章一出现就注定千年不朽.它们往往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而成为千古绝唱。令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如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年仅26岁的初唐诗人王勃南下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经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巧遇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滕王阁上盛友如云,高朋满座。  相似文献   
126.
建安作家一般具有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但每个作家又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曹操的“古直”、大气,反映重大问题,曹丕的“缠绵哀婉”,曹植的雄壮昂扬、“词采华美”,王粲的“沉郁悲凉”,蔡琰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等等,各有千秋,均在“建安风骨”的艺海诗苑里放射出奇光异彩。而作家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其不同的社会阅历、品性、修养息息相关。作为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建安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7.
把“极限”这个自然的象征符号转换成文化的符号,不但是体育的本性,也是体育美学的内涵表现。体育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竞争的感性象征形式,还是人的主体性的审美实践形式。体育美学作为一种对超越生命现象进行的文化哲学阐释主要体现为体育的悲壮美和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8.
近代中国 ( 1 840— 1 91 9)为挽救民族沉沦的抗争 ,往往不是以自身的外观胜利来肯定自己的追求目标 ,而是以自身的失败和毁灭来显示追求目标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以此激励人们去探索、去奋斗 ,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悲壮美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近代中国的悲壮美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可通过相应的途径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悲壮美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境界 ,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有利于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9.
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历史——浙大西迁历史,一直是被漠视或遮蔽的,甚至它的“实物材料”——历史遗址、遗迹,大部分已被拆除和改变。然而,这段历史,以及与之相联结的历史精神,依然温婉、坚韧地萦系在人们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30.
李镇西 《成才之路》2010,(20):92-92
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当前的状况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比如,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由于家庭教育或以前所受教育的缺陷,也由于他自身多年养成的恶习,还由于他本身存在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的缺陷(我实在不愿意说出“智力缺陷”这样的词,但不好意思,终于还是忍不住在括号里说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