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水西悲歌》的作者吴勇,从男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安坤和他的众妻妾的关系的建构,表达了男性对两性关系的诸多理想。众妻妾的形象构成了一个理想妻子的体系,体现了男性对妻子这一角色的不同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2.
阎连科在《受活》中运用超现实的荒诞手法营造了一个荒诞奇诡的艺术世界,撕心裂肺地展现了"受苦人的绝境",对现代化进程中"劳苦人"付出的巨大牺牲报以悲悯的同情,同时对现代"文明"的可信度提出质疑,对造成劳苦人悲惨遭际的权力体系进行了拷问。对受活人极致苦难与倔强抗争的极端书写,彰显作者焦灼的关切和浓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3.
张爱玲的小说多对女性世俗性生存进行还原式的描写,在这种描写中,渗透着她对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清醒认识.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洞幽烛微,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奏响了一曲曲人性的悲歌.女主人公们或是丧失了爱的本能做了婚姻的奴隶,或是为了金钱放弃亲情,或是失去理性产生了精神的变异与扭曲.她们共同构筑了一个苍凉的世界,其间蕴含着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4.
1917年对丹麦作家来说,真是“福星双降”,在这一年里,丹麦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在他们六十岁的时候同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位丹麦作家一位是卡尔·吉勒鲁普,另一位就是《鹰的飞翔》的作者亨利克·彭托皮丹。  相似文献   
135.
本对部分元杂剧所表现的命运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探析,认为,元曲作家的命运观念是元代特定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意识,“无奈”是其主旋律,命运观念的产生是元曲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其审美意趣与平民大众融为一体而奏出了“无奈”之音。  相似文献   
136.
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 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是在宋朝,“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宋代沈括《梦溪笑谈》中在这首诗里所说的“变弓”不是用来射雁的,而是用来拉胡琴的。根据史书记载,二胡的前身可能是“奚琴”,在唐代的北方奚族,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摩擦。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宴荣二山泡》中有:“竹引携琴入,花邀载客过”的诗句,说明唐代已有了弦乐的存在…… 二胡音色柔美而深沉,表现力丰富,它是中国乐器中的“王子”。  相似文献   
137.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两颗璀璨巨星,钱钟书与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巧合的是,二位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着力塑造了众多几乎是同一时代(40年代)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知识女性形象,通过文学典型抒写了一曲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自我解放的悲歌。  相似文献   
138.
读《长恨歌》时,我感觉白居易似乎偏题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分明是讽刺批判,可是到了后来居然爱情至上,“在天愿做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把这段荒唐事变成了千古绝唱的爱情悲歌。诗言志,歌咏言。在情殇背后,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的爱情,他把自己的哀怨情感融进了《长恨歌》。  相似文献   
139.
王轶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45-49,62
《诗经》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根据《诗经》战争诗的抒情内容及其表现风貌上的不同特征,本文将《诗经》战争诗分为四个类型:缅怀、赞诵祖先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武功的“颂歌型”战争诗;表现天子、诸侯、将帅士卒在平定叛乱、抵御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中的情感体验的“军歌型”战争诗:表现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的“悲歌型”战争诗;表达嘲讽、批判之情的“批判型”战争诗。  相似文献   
140.
赵晓晨 《新读写》2010,(6):59-59
历代不乏对项羽的评价,无数人喜欢他的英雄气概,却也曾用沉痛惋惜的语气说着他的意气用事、鼠目寸光和残酷暴虐。末了再哀叹一声:如若当年项羽如何,这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遑论其中事后诸葛的意味.单说此举必要与否:项羽需要这条后人口中光明坦荡的胜利之路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