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厚言 《广东教育》2007,(6):60-61
朋友的孩子读八年级,调皮得很,属于那种"双差生",为这,检查保证都记不清写了多少回。朋友也是隔三岔五的"奉诏"上学校去接受批评与再教育,以至于后来  相似文献   
32.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家长比较娇惯,所以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如果不讲究批评的艺术,而是一味的责怪批评教育,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学生有可能产生厌学逃学的倾向,因此讲究批评艺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手段。在此,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当前素质教育过程如何提高批评学生的艺术。  相似文献   
33.
对学生的错误、缺点进行批评不仅是班主任应尽的职责,也是班主任教育学生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由于批评的方式、方法往往直接影响被批评者的情感体验,所以,班主任要让学生接受批评,认识错误,改正缺点,使批评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就必须讲究批评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4.
这篇4万字的演说很有特色.让我吃惊的是,英国的演讲修辞竟然在那时就已经达到这样高明的水平,迂回婉转、激扬华丽,却不迷失在自我的言辞游戏中.弥尔顿并不是在开篇就陈述出版审查的利弊,反对出版审查条例.而是很委婉地先赞扬人权自由,再说这种自由要归功于上下议院的议员们(也就是他的听众),接着他说,“有三个主要条件如不具备,一切赞扬就将成为纯粹的谄媚和奉承”,这样就很巧妙地衔接上了自己的批评,并将这种批评伪装成赞扬的条件,这样巧妙的逻辑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35.
一、保持平和的心境,语言要委婉含蓄幽默在没开口批评学生之前,教师要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把粗暴、急躁、愤怒、埋怨等负面情绪先克制下去,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吻,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瞪眼睛、拍桌子等发怒的表示都是要不得的,会使学  相似文献   
36.
杨冬艳 《宁夏教育》2009,(12):69-69
教师批评学生,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学生不良行为。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是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  相似文献   
37.
初中化学下册《酸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一节中有一个分组探究实验。从理论上说,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蓝色。但班上学生交上来的13份实验报告中,有一份报告的结论却与之大相径庭: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不变色。我对这份“另类”实验报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给他们的实验成绩评定为“不合格”。想不到的是,这组同学并不接受批评,他们对我给出的实验成绩评定不满,且提出了抗议:实验现象明明是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不变色,这是事实!为了说服他们,我决定重做该实验,让事实来证明。  相似文献   
38.
约定     
马莉华 《湖南教育》2005,(11):19-19
课堂上,小泽阳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舞蹈:东摇西晃的身子,一刻也不停息的双手,游离课堂的眼神……当着全班批评他吗?他从不接受批评,况且,当众批评会引起他的过激反应。悄悄跟他说?试过,但没有效果。不闻不问?他何时才能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39.
一、多与少的矛盾一个班集体总会有几十个人组成,形成一个大家庭。由于这些"家庭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校,因而他们在思想、性格、习惯、学习等方面的状况各不相同。在学校、在班上爱听称赞的多,愿受批评的少;爱占便宜的多,甘愿吃亏的少;爱考高分的多,想得低分的少。由于这些思想作  相似文献   
40.
提起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常说的一个词是"多灾多难".就拿上个100年来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津,此后,反侵略、打内战,直到新中国成立,枪炮声才消停下来.但建国后天灾人祸不断,尤其是十年"文革"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