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04篇
科学研究   14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9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翔 《青年记者》2004,(3):53-53
“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传播中喧嚣一时的“技术至上”的观点以及传播、受众双方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导致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正在给现在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源头上重新认识网络编辑的编辑思想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提  相似文献   
52.
新闻图片编辑的职责是什么?是针对每一个新闻事件,迅速合理的运用图片形式相对准确的传达信息,揭示新闻事件本质,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媒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并产生共鸣。如同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的说法,即:“把关人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或者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通过  相似文献   
53.
韩英 《记者摇篮》2004,(5):61-61
地方记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采访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名人,面对知名度,社会地位均高出记者几倍的名人,地方记者该如何出手,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知觉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的,人们常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所以,采访是否成功,首先看记者的社会知觉是否准确,采访名人成败与否, 要看对名人的知觉是否准确、灵敏。对名人的知觉:指名人的职业、性别、特长、成就、性格、言谈、形象、风度等等形成的内部动机倾向和品质的印象。  相似文献   
54.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与善于捕捉新闻线索能力,是每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线索是指临时发生的新闻事件或事件苗头,往往是突发的、偶然的、稍纵即逝的,所以需要捕捉。它往往就在你的面前,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出来,有没有将它识别出来的新闻敏感。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及善于捕捉线索的能力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毋庸置疑,新闻敏感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  相似文献   
55.
56.
唐虎 《军事记者》2005,(6):61-62
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作除了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和写作基础外,在动笔之前还要做到:观察新闻要悉心、采访准备要精心、新闻选择要用心,说到底,我们在动笔之前,必须要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  相似文献   
57.
记得一位老记者曾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陆水管理局上书全国人大》这篇消息能获全省市州新闻奖一等奖,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新闻敏感。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呢?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些什么。”陆诒深受启发,随即去访问几个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室内公共汽车售票员,写了不少访问记和特写,受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58.
敏感有余 质疑不足——从“高露洁风波”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露洁事件”已落下帷幕,事实最终在媒体的报道中得以澄清。但我们仍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面前,媒体把关人的质疑精神和敬业精神哪儿去了?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7日——4月18日,新闻误报阶段。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高露洁牙膏被疑致癌”这一失实消息,立即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新浪网18日当天的网上调查显示,91.3%的网民表示将不会考虑再买高露洁牙膏。第二阶段:4月19日——4月20日,新闻追踪阶段。媒体的关  相似文献   
59.
新闻敏感,在西方俗称新闻眼、新闻鼻、第六感官。我国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记者个体而言,通常经过锻炼,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看出美来”。但是对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来说,电视敏感性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电视敏感性,不仅仅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更是对整个电视生存环境的一种敏感,包括对电视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举措和随之带来的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0.
新闻敏感,有人称为新闻“鼻”,也有人叫它新闻“眼”,是一种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记迅速、正确地判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对于读的利害关系及其社会价值的一种能力。记的新闻敏感离不开政治敏感。没有政治敏感的记,无法发掘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记的政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新闻敏感的强弱,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政治敏感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