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86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它不像语文、英语、品德等学科那样,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挖掘课本中的快乐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很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新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数学课中的一些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不紧密,这就使一些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  相似文献   
992.
<正>本学期我接手一个新班级,发现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普遍质量偏低,如果是预习任务,能完成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孩子们劳动能力,合作能力都很强,缺乏的是对学习的热情。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潜藏在孩子们心中的天生的学习种子以最饱满的状态发芽,长叶,是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93.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适合新课改的要求,让数学课教学焕发出新时代生命的活力——在和谐的情感中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94.
夏艳 《考试周刊》2010,(47):97-97
“减负增效”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分寸,特别是数学学科,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这是令很多教师迷茫的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对于“减负增效”的实质理解不透,  相似文献   
995.
张维 《考试周刊》2010,(50):76-76
一、案例描述在这学期刚开学的前几周,我校的几位老师去了一个中学参观并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一节初一数学课中的提问环节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则案例有这样几个片段:片段一:  相似文献   
996.
在我省全力推进"五严"要求的背景下,高三的复习课时间(上课的时间)缩短了许多:暑期不允许上课,周六、周日学生要在家休息,晚自习只上两个小时。这样一来,第一学期至少少上了70天的课,比如这学期仅数学课就少了110节左右。  相似文献   
997.
郜迎峰 《中国教师》2010,(Z1):380-380
<正>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要求有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关键在于其思维的创新性。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要求,而数学恰恰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就是培学生养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98.
王慧 《今日教育》2010,(6):58-59
一堂数学课即使是平淡的,但如果真实、有效,带着浓浓的数学味,而且有师生的融洽,有互动的生成,有预设外的锦上添花,甚至有学生“领着教师走”的感觉,那便是精彩的、富有回味的成功课堂!  相似文献   
999.
一节数学课上,靳老竹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分别求6和9,12和15的最大公因数。同学们解答后,一个同学发现:“两个数相差3,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3。”  相似文献   
1000.
崔贵清 《成才之路》2010,(11):53-53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课程的加深,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越来越强,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就越来越低,甚至放弃数学。然而,数学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只有让学生感到这就是数学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