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李瀷为朝鲜半岛实学史的奠基者,后世将其称为实学“宗匠”,所著《星湖僿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迄今在朝鲜与韩国仍具广泛影响力。其中有关渤海史的认知体现在渤海族属、渤海疆域及渤海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研究这些内容对于人们了解朝鲜王朝中期半岛人的渤海国认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2.
弘圭山,白族语称为outgvf,也译作宏圭山、洪圭山或红龟山,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五台峰麓.近年来.在弘圭山陆续发现了一批汉晋时期的砖石墓.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墓葬主人的族属问题,更是为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43.
本文针对渤海历史分期混乱的现状,分别借鉴苏秉琦先生考古学理论以及政治学和社会学相关原理,从两个层面对渤海历史进行重新分期,计分为三期九段。理清渤海民族的源流,弥补历史考古分期的差异,为解决渤海族属之争和编撰渤海断代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4.
云南耿马石佛洞遗址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内的国家级石佛洞遗址。有大量的新石器、骨器、陶器、生活加工用具和动植物遗物以及柱洞、人骨化石等遗物。出土文物共2000多件,文化内涵丰富,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又一古人类遗迹,但至今族属未明。笔者根据所掌握资料研究。认为该遗址应当是孟高棉语系佤德语支先民——濮人的文化遗迹。与沧源崖画族属同类。  相似文献   
45.
中国上古民族众多,而西南地区的民族尤多,这一状况至今没有改变。西南的地域化研究,更是与民族问题研究分不开。前两期专栏中发表的张正明和蔡靖泉的章,虽然属于地域化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主要论述的是民族问题。这期专栏中的李绍明《夜郎与巴蜀相关民族的族属问题》一,又主要考述了与巴、蜀民族有密切关系的夜郎的族属。  相似文献   
46.
元代千家峒瑶族主要源于梅山蛮及其源流故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家峒内住居瑶族,始于南北朝,日零陵蛮,或曰莫徭蛮,形成于宋元之际。由于官府围剿千家峒的事件发生于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故本称之为元代千峒,或简称千家峒,峒内的瑶族以梅山蛮为主,本对梅山蛮的来源及族属,对大德九年官府进兵千家峒的路线、千家峒瑶族的出逃路线有关地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卜辞、青铜器铭文等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有众多关于(己其)国的相关内容.本文主要针对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中对国进行研究论述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置疑,并在相关问题上进行分析,发现商周时代并非仅仅存在一个单系连续体族属系统的(己其)国.王先生考证结论关于山东地区存在一个从商代到春秋一脉传承姜姓(己其)国的观点值得再商讨.本文认为,商代的殷族(己其)侯国家随着商周之交仍存在于并非自古以来便存在于山东地区.山东半岛也并非自古便存在一个姜姓统治集团,而是从周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48.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笔者经多年来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钻研,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49.
古代环北部湾地区先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特征.铜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该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对铜鼓民族身份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环北部湾地区铜鼓文化的族属问题,主要是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来探讨.  相似文献   
50.
酉阳冉氏土司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李溪官坝创业、铜鼓潭巩固到忠孝坝全盛的过程。酉阳冉氏土司的族属歧说不一,经历了由汉而土家的变迁过程。冉氏土司对元明清三朝的酉阳甚至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表现为巩固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民族结构、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交流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消极方面则体现在严酷的压榨与剥削和频繁的征调与讨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