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61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太阳能是一种储量巨大而且可持续使用的绿色能源。但是,我们通常在想到太阳能电厂的同时,会想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夜晚没有太阳了怎么发电?毕竟,居民生活用电的高峰期在夜晚。最近,西班牙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储能的太阳能电厂,能够昼夜不停地发电。  相似文献   
32.
大自然具有冬藏、春生的规律,而人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分子,同样也具有季节更替。从养生角度来看,食疗养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长,是人体阴阳交换之时,同时也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33.
<正>纵观近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地理有关地球运动这一考点的题目,不难发现,此考点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包括方向确定、季节判断、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时间推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日照方位、日影朝向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样。在这些题目里,绝大多数都可以利用图文转换的方法加以解决。下面通过分析、解答近年来较为典型的有关地球运动的题目,叙述利用图文转换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一、确定选用光照图的类型  相似文献   
34.
在中国的法制历史上,从《法经》到《大清律例》,历代沿革损益,而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成为一次法制变革的契机。该文以中国历史上法典编纂的沿革为对象,旨在探求朝代更替后法律继承的一些共性之处,从立法思想、立法技术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5.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36.
卢腾 《现代语文》2013,(1):50-53
汉语词汇在同一语义下会出现词汇更替使用的现象,表示同一语义的词增多,增多的同时,旧词或者旧义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通过考察《左传》和《史记》位移动词中表"渡水"、表"到达"、表"去"的用词情况,可以进一步印证词汇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7.
汉语中带有语法标记的被动式,经历了以"于"字式为主流类型、以"为A所V"式为主流类型和以"被AV"式为主流类型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主流类型的形成和更替,显示了"适者生存"规律在语言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这固然很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现象学生都能亲身经历,也不可能每个实验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39.
在高三地理日常复习及测试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解决以下题目时:已知甲、乙两城市:甲地位于乙地的____方。A.东南方B.东北方C.西南方D.西北方感到很头痛、很棘手,且经常出错。即便有时作对了答案,同学们也感到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便于教师和同学们在以后学  相似文献   
40.
北京,一座积淀万载却又摩登现代的城市,总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别样风韵。新旧更替,时光在北京上方流转,却扰不乱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这也是我迷恋北京的原因,我为北京的文化点赞。记得有次儿时春节逛庙会,一阵阵麦芽糖的香气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循着气息寻觅,原来是糖人发出的芳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