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9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脂砚斋在《红楼梦》一开篇就掷地有声:此回中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读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而作者在第一回中又说大旨谈情。本文认为,这两旨就是灵性与佛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底蕴。  相似文献   
62.
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的性取向问题等。  相似文献   
63.
《香菱学诗》时,脑子里突然蹦出这样一个问题:香菱命运不幸,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后来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最后难产而死。这样一个苦命人有着诉不完的悲愁,可此节中直接写香菱的“笑”竟有13处之多,几乎处处弥漫着她的笑声。作为大家的曹雪芹决不会随随便便写来,其中必定藏有深意,那深意到底是什么呢?姑妄猜之。  相似文献   
64.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也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人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哭,进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相似文献   
65.
66.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描写女性闺阁生活的小说,她从诞生以来就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并力压诸多描写须眉英雄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力。《红楼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书中所描写的女子个个都是貌若仙子的罕见奇才,但结局却是个个都被摧毁了,由此体现出强大的悲剧性。而作者曹雪芹正是要通过这一悲剧来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67.
依据孟子、王国维、鲁迅的文学批评观点,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曹雪芹与天恩祖德”这一重大问题。结合曹雪芹遥远的家世、生活的背景、不凡的经历,尤其参照《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出确凿的结论:对于天恩祖德,曹雪芹一方面虔诚地对待之,热情地颂扬之;另一方面刻骨地痛恨之,百般地诅咒之。他对天恩祖德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态度,就是他悔罪心理与叛逆思想的反映;表现这种矛盾态度,就是《红楼梦》的主旨。  相似文献   
68.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序幕部分,在这一章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而曹雪芹的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或用比较的手法,或借用人物的自身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69.
小说写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作通过作品及其人物形象征服读,使读同样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红楼梦》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客观冷静地塑造人物形象,给人以个性、以生命,并不过多提示读人物是好是坏,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渲染。读有时确实闹不清作到底是褒还是贬。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薛宝钗的描写,引起了热烈的无休止的争论,有人甚至为此而“几挥老拳”,这种感染力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70.
曹雪芹在《红楼梦》前三回中五处写到林黛玉的外貌形象,突出其精神气质之美。手法由远而近,层层渲染,又以其他人物为起点、作铺垫,最后以模糊描写完成这一美的典范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