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朦胧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整体性落潮。市场经济的启动,社会的转型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内在的,则是朦咙诗人化姿态的不足。然而他们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贡献,在新时期学中所创下的实绩,以及退场时表现出来的大度襟怀,无疑还是值得喝彩的。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无论是在它的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笔者试以朦胧诗歌的特点为切入口,以《相信未来》为例子具体阐释朦胧诗的特征,并进一步总结出朦胧诗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探讨和研究了中国朦胧诗5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中国的朦胧诗风演绎的动态:从古典走向现代,从阴柔走向阳刚,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4.
我几乎不读诗。读不懂。诗对我而言,就是特工之间的密码。读了后一句忘了前一句,读完整段,或多或少能感觉到文字间流淌的或激昂或沉郁的情绪,但到底说了什么,还是没有眉目。生平只读过两本诗集,一本朦胧诗,一本不那么腺胧但仍让人一头雾水的《恶之花》,为的是对付失眠。诗集在床头放了半年,塑料封套都没拆,封套上的灰尘能写字。  相似文献   
15.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热爱生命     
正~~  相似文献   
17.
郑艳 《教育》2014,(10):59-59
新课标对应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小雄发现:要么被模式化,充满技巧演绎的匠气:要么被媚俗化,苛求环节精美,淡化了本真;要么虚高化,不是“山水田园诗”,就是“朦胧诗”,唯独丢失了适切的“儿童诗”。浮华之后是浅薄,热闹之后是躁动,难见的是阅读教学的文化品位和简洁高效。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入世”的锋芒,又需要“出世”的境界,其终点皈依是雕塑学生的灵魂,而不只是认知文本。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为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至今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中“孩子”的意义可指向过去、未来及反面,包含着作们对民族的历史与未来、人类生存的困境与救赎等问题的思考。“孩子”意象的选择造成以单纯寓丰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形成了新旧思潮的两大对立块垒,这场论争的第一个焦点是诗到底能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第二个焦点是关于这些新诗的命名;第三个焦点是读诗的原则:懂还是不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