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新诗应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一时期,中国新诗从旧体诗中挣脱出来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此后,经历了由粗坯到精致、由稚嫩到成熟、由简单到繁复的漫长过程,不同风格的诗歌多元存在、互相发展。从20年代初。40年代初的敌后诗群、前方诗群,到70年代末期朦胧诗的出现,新诗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漫长的,质量却是逐步提升的。  相似文献   
92.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3.
北岛的诗歌按照语言风格的迥异,可分为出国前的早期和出国后的中晚期。其诗中有一以贯之的诗歌精神——怀疑主义的精神。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怀疑和思索,让北岛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形成紧张的冲突;对自己英雄情结不懈地反抗和怀疑,又使北岛早期诗和中晚期诗得以碰撞,使他的诗本身成为一种诗史,记载下民族精神史和个人反抗精神的流变,呈现出泛博、复杂的精神面向。  相似文献   
94.
在对现实态度上,象征派是无意识的逃避,朦胧派则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在诗学上,两派虽都借重音乐的特性入诗,但象征派的心理诗学观过于内向聚敛,朦胧派则注重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美学的探索上,两派虽创立了新的美学原则,但象征化语体和意象化语体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5.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96.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97.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98.
顾城,一个"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的诗人。在其传奇的一生中,长期与自然的交融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透过大自然的光影交错,顾城童话般的心灵窥见出生命的另一重境界,他用单纯的思想去写作,去生活。因此,他是那样的不懂得现实,不懂得人生,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相似文献   
99.
张雪 《鸡西大学学报》2008,8(3):129-130
朦胧诗的创作中,杨炼的诗歌不仅实践了这一创作群体的宗旨,而且他把从个人情感世界走向时代广场的朦胧诗引向更为宏伟的历史的天空,进一步开拓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投注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0.
致橡树     
舒婷 《辅导员》2011,(Z2):48-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