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2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8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顺”为“理也”,当为“顺”之引申义,“顺”之本义应为“合乎自然次序”。依据有三:第一,参照“顺”的古文形体,比合“川”、“页”两意,可推求“顺”之本义;第二,“顺”之本义在古代文献资料中用例颇多,现代方言俗语亦可佐证;第三,“顺”的这一本义是其整个词义系统的源头和总纲。  相似文献   
83.
并列连词“与”、“及”的根本差异在于:“与”表示一种共同的语法意义,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平等并立,且关系相对紧密。“及”的语法意义链条性的,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存在某种次序,关系相对松散。这种差异来源于二者的本义:“与”的本义是“两人相授受”,反映的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行为,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及”的本义是“一方逮及另一方”,反映的是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动作,两者是不平等的,后者对前者存在一种趋向性,一种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4.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85.
幻方与数阵     
晓星 《广西教育》2006,(4A):36-37
一、背景材料 翻开四书五经之首——《易经》(南宋朱熹《周易本义》),首先出现的是如下的两张图:  相似文献   
86.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87.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88.
韩语中有70%的汉字词,大部分是从中国的古汉语中借用而来,保留着原义。但是部分汉字词在中国已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迁,与现代汉语词义有着很大差别,文中从词组和四字成语方面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9.
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90.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兼"、"时"为例,说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运用词义系统的理论,即从词的本义出发,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感知其引申义形成的来由,形成一个清晰的词义引申脉络,一纲举而万目张,一领挈而全裘振,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