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8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断被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搬上银幕,本文从莎剧本身的商业化和娱乐性及《罗密欧与朱丽叶》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来论述这部16世纪的诗剧为什么在今天仍然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132.
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创造最成功的角色。莎士比亚通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剧情的发展中层层深入地得以揭示。本文正是通过对朱丽叶对话与独白的分析,揭示朱丽叶的思想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的变化,从而勾画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态发展轮廓。  相似文献   
133.
刘阳 《语文新圃》2010,(8):15-16
为什么除了《红楼梦》以外,中国历史上普遍缺少真正的悲剧? 譬如,可以来比较一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的爱情题材,一样有情人难成眷属。前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天崩地坼,黯然销魂,成为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可后者呢,草桥结拜,十八相送,  相似文献   
134.
教学设想:一.走进文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本课的设计便以此为据,从开始的"重回现场",到整体感知、朗读研习、探究阅读,  相似文献   
135.
《大中专文苑》2013,(7):74-75
吊桥效应——心动不一定是真爱!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在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契可尼效应——为什么初恋最难忘?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  相似文献   
136.
李莉 《学语文》2010,(5):12-1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戏剧创作。能力目标:品味诗化的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7.
爱情神秘莫测,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带给恋爱者渴想的幸福;爱情法力无边,能够创造人间奇迹,让恋爱者千古不朽。朱丽叶对雨果的爱情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8.
作品展示一场纯白理想的祭奠———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感故事一开始,那段有些生硬,或者说毫无吸引力的开场诗,缓慢而清晰地道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段感情是不被祝福  相似文献   
139.
正如我们所知,爱是盲目的,而中年之爱却比一般的爱都更为盲目。现年52岁的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据信已与新婚妻子卡拉·布吕尼选择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蜜月。据说,卡拉天真得活像个孩子,整天想着莎翁的这个浪漫悲剧。这就是为什么她坚持要在意大利维罗那(Verona)这个蒙塔古与卡普勒两大家族联姻的致命场所度蜜月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0.
欧洋 《教师博览》2008,(1):51-51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是名震天下泽被后世的一代文豪。著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他竟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也因此,他的作品遭到质疑,有观点认为以“莎士比亚”署名的剧作.其作者另有其人。不过,其身世的隐秘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猜想空间.就如同其碑文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