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最近,有机会接触到一批整理中的晚清内阁刑科题本,发现一些别样的意蕴,颇堪玩味。咸、同、光三朝各年命案以斗殴致死类过半,而其中过失杀人或称激情杀人案又占大半。案件起因多是鸡毛蒜皮小事,言来语去间冲突升级终酿惨剧;或是疑心生暗鬼,不该出手偏出手,闹得你死我伤。  相似文献   
62.
法国天才数学家格洛阿因思想激进而坐牢,出狱后,他去拜访老朋友鲁柏。鲁柏的邻居告诉他,一周前鲁柏已被人刺死,家中的财物也被洗劫一空。格洛阿在悲痛、失望之余,向邻居了解:凶手被抓了没有?现场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  相似文献   
63.
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福建南平“3·23”恶性杀人案,虽然已过去数月,可是今天重提时心情依旧沉重。这场突发其来的噩梦让整个世界都侧目南平。作为地方主流新闻网站的大武夷新闻网,及时掌握“3·23”这起事件的网上话语权,平息和纠正不真实信息在网上的蔓延,很有必要,也是把握突发事件舆论主动权、提高舆论引导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4.
鲁泽 《今传媒》2010,(7):73-73
有的晚报热衷于报道有关"死亡"的消息,委实令人生厌。热衷于报道这类消息突出表现在:一是把暴力凶杀的相关消息作为热点报道。凡是国内发生的灭门案、涉黑杀人案、精神病人杀人案,只要  相似文献   
65.
王贞虎 《课外阅读》2009,(21):62-63
2007年8月,法国里昂市某法庭审理了一起潜艇特大“谋杀”案。来自十个不同国度的十对新婚夫妇,蜜月之际同乘福充游乐场的潜艇邀游地中海。谁料,翌日凌晨,潜艇突然失事,九对夫妇及三名艇员的尸体漂浮海面,只有一对夫妇——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商人王纯和英籍金融巨富维克的爱女艾莉斯小姐万幸生还。  相似文献   
66.
申琪 《新闻世界》2010,(10):16-16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  相似文献   
67.
这是一桩层层转包的雇凶杀人案。案情曲折、迷雾重重,颇为离奇。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的辛军数年前被一人打伤。但辛军念念不忘此仇。2009年年初,他花10万元雇凶教训仇人。每个经手人雁过拔毛。克扣一部分钱后。又转包给别人。经过层层转包,最后,有3人接下这单“买卖”,他们本想教训一番。不料下手太重,将其杀死。他们每人只得到1200元。警方剥茧抽丝,经过层层深挖终将幕后指使者及“转包者”共14人抓获。  相似文献   
68.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跨界、融合与创新带来了社会秩序的重构与话语权力的重组,可以说是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一次"狂欢式"革命。但以"5·28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为例的诸多网络乱象表明,面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信息传播形式,我国网民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尚未做好准备。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挑战着民众既成的媒介使用能力与习惯,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显然没有跟上该平台影响力与传播力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网络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维护现实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9.
我叫奥登,是德国汉诺威市警察局的侦探。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大方的妻子玛丽和活泼可爱的儿子马丁。但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令人伤心。我只记得在我一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带着我住在一座拥挤的公寓里。在我三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我被孤儿院收养。我母亲是怎么死的,孤儿院院长和人们都不告诉我。我常在梦里见到和放在桌上的照片中的母亲一样的温柔美丽的面容,母亲常常在梦中呼唤我,但当我朝母亲跑去时,母亲的面容又突然变得惨白,万分惊恐起来。同时,我还见到一副狰狞的  相似文献   
70.
只因学费问题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案与前段时间药家鑫杀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让孩子们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不可否认,无论刺母案还是药家鑫杀人案,都是极端的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背后,亦有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此案中汪某的留学生身份,更应引起社会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具体到留学生刺母案,尤为如此。尽管在家属的申请下,公安机关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但《中国新闻周刊》仍辗转获得汪某的生活片断,复原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生活状况,以探讨造成这起人伦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