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半的境界     
<正>近日读书,偶然读到清代李密庵的一首《半半歌》,全诗充满了参透人生之后的豁达,细细体味,妙不可言。《半半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闱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  相似文献   
22.
李密,三国时人,曾仕蜀汉,多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他小时候依赖祖母刘氏的抚养,成人后对祖母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辞不赴命。因曾仕蜀汉,深恐晋武帝疑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遂  相似文献   
23.
李密,晋初散家,曾任蜀汉尚书郎。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是蜀降臣,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  相似文献   
24.
<正>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2.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二、教学重难点1.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相似文献   
25.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诏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文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26.
感人心,情为首也。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因此,大凡仁君在读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之后,没有不被这两篇传情佳作所感动。故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必不孝;今我谓:读《项脊轩志》不下泪,其人必不善。我诵读之时,情自心起;掩卷之余,慨叹万端。挥笔写下:至诚至真“陈情表”,又悲又苦“项脊轩”。  相似文献   
27.
有个少年名叫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皇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随即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相似文献   
28.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而李密的《陈情表》则以“孝”感人.少年时,阅读此文,略懂文意;青年时,阅读此文,为之动容;快到中年,重读此文,不能自己,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29.
马志伦 《文教资料》2013,(33):84-85
文章由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这一问题入手。选拔文人做官已有制度保障,且晋武帝征用文人的标准还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正面作用为衡量的,但李密看得很清楚,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棋子。  相似文献   
30.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