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易经>中九是阳数,故"重九"又名"重阳".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思乡的名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也是重阳节怀人的佳作.可见,重阳节这个日子很容易引发人对于人生的感怀.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也是如此,开篇就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发出了"人生易老天难老"感慨,但这番感慨一改悲观的基调,翻出了激情,翻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52.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人教社2006年11月第2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如下内容值得商榷:1."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的《越中览古》,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2."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  相似文献   
53.
李贺诗歌在唐诗中别树一帜,他在语言上大胆探索,力求创新,以丰富的想象竭力表现出的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感受,颇得后人赞许。李贺诗歌奇想联翩,构思精巧,用词奇丽,设色浓艳,都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瘦硬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的词语艺术更被推崇。  相似文献   
54.
晚唐大家李贺的诗歌或大量运用小说材料,或吟咏演绎小说故事,或藏传奇故事于诗中,表现出用事隐僻、构思奇特、神怪诡异的特点,这与他喜欢涉猎奇书、爱取传说故事入诗有密切关系.李贺的诗歌创作加深了诗歌与小说间的文体交融,在诗史的演进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5.
在名人辈出的唐代,李贺的名字闪耀其中,多数人们在探讨他时多同情这位短命的天才,李贺用惊叹的文字勾勒出离奇的色彩,编织着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世界.李贺的诗歌具有构思独特、意象内涵多样、用词用字精巧等特点,他曾师从于多人,风格受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而他又受屈原的作品、汉魏六朝乐府、齐梁宫体诗的影响.李贺的诗歌被后来的诗人学习...  相似文献   
56.
从同与异两个方面将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比较。从渊源、艺术技巧的思想、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及感情色彩议其同:从“仙”与“鬼”、博大兰丽,瑰奇艳丽和语言特色论其异。  相似文献   
57.
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参用赋体,李贺亦然,但却为多数研究者所忽略。赋对李贺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艳情赋影响了李贺爱情诗凄艳迷离风格的形成;京都赋不仅为李贺贵族生活场景的描写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在字句、写法、谋篇布局上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李凭箜篌引》等对音乐的描写在构思上仍未出《七发》以来奠定下的模式;此外,赋的语言及铺陈排比、曲终奏雅的写作特点,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8.
李贺诗歌中的画意浪漫气息太重,形象太奇特,色彩太浓烈,视境鲜明突出,不合传统的和谐、蕴籍、雅美,而是凄艳、浓烈,以天花乱坠般的意象给人以强烈印象。这正是动画的属性或特点。  相似文献   
59.
李贺的诗歌极富童话色彩与童话意蕴,文章把李贺的诗歌与童话在艺术思维范畴里做了比较,从3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0.
唐代诗人李贺有一组“神弦”系列的诗歌,这三首诗写得“神意森索”,极富特色。同汉魏六朝的《神弦歌》相比,李贺诗歌在描写对象和内在结构上都有所继承,同时在诗歌句式、情调氛围和性质用途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