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本文通过解读钱锺书私人印章和杨绛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戈革篆刻印章集成》印谱,结合钱锺书、戈革两位先生书信、回忆散文,以及后辈学人纪念文集等相关史料,以时间为序梳理钱锺书与戈革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赠印为媒的初次来往、80年代以典故为由的深入交谈和90年代以爱好为缘的赠送寿礼等交往过程,梳理考察这段未曾谋面的文人之谊。钱锺书对于用章、收藏的精心筛选,二人讨论学术、谈诗论文、追溯典故的书信,均体现出他对戈革这位后辈的欣赏与认可。二人交往细节也为研究戈革其人其事、研究钱锺书为人处世、治学交友提供一点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2.
尖兵的钱瑗     
钱瑗和她父母一样,志气不大。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尖兵,我原以为是女儿创的新鲜词儿,料想是一名小兵而又是好兵,反正不是什么将领或官长。她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就尽心竭力地当尖兵。钱瑗是怎么样的尖兵,她的同学、同事和学生准比我更了解。  相似文献   
153.
1913年9月,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不久,港大索特院长告诉晏阳初:"你考第一,新生状元,可得英皇爱德华七世奖学金,共1600元。"1600元,这对晏阳初来说,是做梦也不曾想过的。然而,索特继续说道:"这奖学金有一项条款,得奖人必须是英国属民。你愿  相似文献   
154.
<正>《林奶奶》是杨绛于1984年4月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林奶奶是一位给人洗衣为业处于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她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差的食物,穿破烂的衣物,为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辛苦攒钱,精打细算,处处防备,最终未能过上设想中的晚年生活,落个累死的结局。文章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写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二是情节,通过碎片故事来闪现人物不幸经历。前文主要写她的性格中好的一面:勤劳、诚实、不搬嘴弄舌、不占便宜;后文写了她性格不好的一面:倔  相似文献   
155.
杨绛先生103岁寿辰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绛全集》(九卷本),收录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杨绛历年来的多部散文、小说等作品。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仁》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相似文献   
156.
《洗澡之后》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本书是杨绛先生百岁封笔之作,赋予《洗澡》完满结局,行文诙谐生动,亦庄亦谐,表现出不论何种境遇都处之泰然的洒脱情怀。长篇小说《洗澡》写于1987年.时隔27年之后,杨绛先生以103岁高龄创作了《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她旺盛的创作精力令人感动。她为什么要续写《洗澡》?她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说道,担心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被人曲解,"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  相似文献   
157.
<正>我曾对钱穆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身上那种老派的不现实。这种不以为然也许能追溯到上小学时,在杨绛的散文中,我第一次读到了钱穆,他看起来是个一肚子典故的固执老头,贫困,自尊心强。与杨绛同车上北京的他,  相似文献   
158.
《英语沙龙》2014,(4):1-1
<正>一个爱书成痴之人能在书中获得一些什么?仅以近代大才女杨绛先生的一段轶事稍做说明。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杨绛:"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古老的习俗不再延续,很多传统的习惯被无情摒弃……但"与书为友"这一情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绝对值得人们去坚守。因而本期,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  相似文献   
159.
回家     
正"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这句话出自杨绛的百岁感言。最近,我正在读杨绛写的《我们仨》,对"回家"有了新的感触和认识。这本书是杨绛对他们一家人的亲情回忆。尽管痛失爱女和丈夫,但是文中并没有悲痛欲绝的句子,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处处洋溢着无边无际的思念……"老人的眼晴是干枯  相似文献   
160.
杨绛的戏剧创作在文化上融汇东西,以世态喜剧为桥梁,准确地把握社会历史的文化脉搏。杨绛剧作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但理论界并未给予应有的评价。她剧作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对于世态的关照和人性的深度探讨,都是中国戏剧史的重大收获。着重探讨人性的剧作家杨绛,应当从戏剧史的边缘地位来到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