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取得战役胜利的一次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胜利无论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944年9-12月的桂柳会战中,国民党一方面在广西兵力不足,总计约10余万,另一方面在贵州云集了大约20余万兵力。在桂林、柳州陷落之前,国民党将20余万大军布防于独山、都匀、马场坪至贵阳一线,对日军形成一种"御而不击"的态势;日军在攻占桂林和柳州后一度分三路侵入贵州,攻占独山和进到都匀附近的鸡贾。究其原因是蒋介石被日本实施伪装进攻重庆的5号作战计划所迷惑和周佛海、杨惺华提供的日军在攻占桂柳后将进攻贵阳和重庆的情报所误导,为保陪都重庆所致。  相似文献   
103.
张鼎铭,字宴宾,国民党中将,1900年8月出生在芷江县罗旧镇庄上村.一生历经两次东征;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三任师管区司令,招训新兵,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04.
武汉会战是全国抗日高潮时期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一次战役。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积极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广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消耗、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武汉会战的正面战场,从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粉碎了日军企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5.
杨森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以政治反动、生活糜烂、复杂多变而称,有关他的野史佚闻早已成为历史笑话广传于民间。综观杨森其人,当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军阀,为争夺地盘打了多年的军阀内战,对四川人民危害很大。但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首先率部出川抗战、为国效命,客观上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6.
正湘西会战又称为雪峰会战,因为其主要战斗都是在雪峰山脉附近发生的。日本战史又称芷江会战,因为日军本次作战的目标就是芷江城。湘西会战是八年抗战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八年期间国军22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中日双方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强碰强,激烈厮杀2个月之久(从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终以10万日军兵败如山倒的惨败结束。湘西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  相似文献   
107.
正周恩来和卫立煌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37年的忻口会战前的10月初,在太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里。当时,卫立煌刚刚率第十四集团军先遣队由娘子关沿正太路抵达太原。他征衣未解,满面疲惫,但一听说周恩来要会见他,马上振作起来,恭立敬候,见面时庄重敬礼。因为早在此前,他们就有过10多年的传奇交往,在卫立煌心目中,周恩来是他非常敬重的一位师长。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1897年出生在合肥城东郊卫杨村的一个小康之家。后因家境日趋败落,17岁便  相似文献   
108.
王戡 《兰台内外》2014,(6):18-19
正80年前,中国版图上出现过几个因外国势力入侵或干涉而形成的伪政权。由于二战前和二战中国际局势的演变,这些伪政权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其中以位于中国东北的伪满洲国最为独特,承认该政权的国家中既有轴心国,也有同盟国。在彼此承认和建交背后的是非曲直,颇值得玩味。来路不正的政权最需要别人承认伪满是"九·一八"事变的产物。发动事变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统治中国东北,派遣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  相似文献   
109.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第一次大的会战,对于日后中日两国战略的实施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会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进百万大军,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激战三个月,中国军队顽强作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本文拟从淞沪会战会战前后中日双方的部署情况以及会战的进程等方面,解析淞沪会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在探讨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的战略与淞沪会战的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淞沪会战对整个抗战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军事上的根本转折。这次会战是在巩固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和配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与"堡垒"战役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是,不能用否定"堡垒"战役的眼光和方法来剖析"库尔斯克会战"。这两个战役无论形式和内涵都有重大区别,不属于同一概念。"堡垒"战役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在计划阶段就蕴含着失败因素的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战略定位高度是"粉碎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敌人后,解放顿巴斯和整个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而战役的实施使希特勒从苏军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企图彻底失败,从此,直到战争结束,德军只能进行防御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