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4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地方立法需要认真对待民意与回应民意,服从守法规律的善治要求地方立法必须回应民意.地方法律供给"市场化"可以实现地方立法回应民意,从而回应民意型地方立法模式是地方法律供给"市场化".在地方法律的供给"市场化"立法模式下,地方立法机关回应民意所需完成的任务主要是设定预算线和生产价格适度法律产品.在大数据时代,地方立法机关通过架构相应的大数据系统可以设定预算线与生产价格适度的法律产品.  相似文献   
142.
温娜 《华章》2008,(20):41-42
最近几年,关于地方政府回应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因为这关系到地方公民的满意度及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该篇首先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的内涵入手,分析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低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效率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3.
在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下,当下治理黑恶势力组织犯罪运动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国家通过惩治黑恶势力组织犯罪一方面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正常控制,另一方面进行权力整肃并实现权力合法性的维持与巩固。民众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推动犯罪治理与权力整肃的开展,同时由于民意所固有的缺陷也对该过程产生负作用。应正确看待"严打"式的治理黑恶势力组织犯罪运动:既有的批判观点存有逻辑错断,法律的规范作用在此过程中注定有限。这一治理运动的启示是,一是权力整肃急迫于犯罪治理,二是需平衡对待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这两种公民社会中的不同话语主体。  相似文献   
144.
仅仅十多年时间,互联网在中国就拥有了逾4.5亿的使用者,凸显了国人对这一新技术的情有独钟。借助互联网这个民意表达的快速通道,广大网民关注公共事务、加强政治参与,表达意见、维护权利的途径更为通畅。然而,广大网民在越来越享受在线生活的同时,也不时遭遇意想不到的误导甚至伤害。  相似文献   
145.
声音     
《网络传播》2009,(8):89-89
“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从5月19日发文的强制性推广,6月9日变为用户自行选择安装与否,到现在的‘推迟预装’一方面使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尊重民意,重视舆情,一方面不可否认它使政府部门公信力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6.
历经长达两个半世纪的争论,死刑的限制与废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废除死刑的呼声日趋高涨。在人权不断进步的今天,减少、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本文从死刑的存在情况、影响死刑改革的因素和死刑改革的路径等三方面来分析我国的死刑改革。  相似文献   
147.
伍皓 《网络传播》2010,(5):12-14
近两年来,互联网为民意的“沸腾”提供了条件,网络民意出现井喷,中国网民对于政治的关心、对时事的关心异于其他国家,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由此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督现象,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互动、及时反映与引申,再加上网民刨根问底和紧迫不舍的“人肉搜索”,使真相得以披露,事情得到解决,相关当事人被免责、问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148.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公民方便快捷地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肉络进行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化、政务电子化,缩小了“数字鸿沟”,提高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但网络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网民进行政治参与带来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分析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9.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的风吹草动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某些影响,而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所谓的"民意"不过是被"框架"了的和被一些情绪较为激动的网友所控制的。网络事件中,真正的"民意"是被挟持的,而不被接纳和被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面对这些"网意"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纾解社会戾气。  相似文献   
150.
民意作为我国法律运转的基础并得到保障和实现,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政治理念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介入司法无章可循,以致频频发生民意与司法间的硬冲突。因此,探索民意制度化参与刑事司法机制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