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竹林名士都是当时清谈玄学中的代表,但生活在政治动荡、祸机四伏的魏晋之际,他们活得很累。他们的种种狂放任诞的行为,都是内心痛苦的寄托与表现.在司马氏的政治高压下,一度优游林下、扇誉海内的竹林名士们风流云散.嵇康以一个孤傲的知识分子个体的人格形象,独立于那个时代纷纷随俗沉浮、投机钻营,以猎取功名、作官入仕为人生归宿的文人群体之外,始终保持知识分子青篁劲节般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112.
浙江绍兴,毛泽东笔下的鉴湖越台名士之乡,以越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筑起了汉藏民族团结的丰碑。而今,屹立于钱塘江畔、会稽山下的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正述说着汉藏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历史与传奇。20多年来,在“教育援藏”政策的指引下,藏族同胞将一批又一批的“雪域雏鹰”送到绍兴,他们吮吸着越地鉴湖的乳汁,沐浴着绍兴“亲人”的甘霖,出落成矫健挺拔的雄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相似文献   
1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著录了当时国家所收藏的西汉以前的各类书籍,而且分类明确,评述简要,为后来人们了解从上古到西汉末年图书情况,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汉书·艺文志》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史书目,我们如果研究中国目录学须从这里开始,研究目录学史,也须从这里开始。《艺文志》是《汉书》的十志之一,那么为什命名为《艺文志》呢?古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艺”,文学百家之语为“文”。顾名思义,所谓“艺文志”就是著录“六艺”和“百家”…  相似文献   
114.
时代之梦     
[点评]文章材料丰富,信手拈来,写出了魏晋时代的特点和魏晋名士的风流,很有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15.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的现象;因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而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虚伪不实现象;在政治思想领域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抹煞、对学术思想的理解片面,死板等因素而造成的政治思想的僵化、教条等现象等。上述由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社会流弊,正是汉末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嬗变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6.
魏晋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试从三个方面,即魏晋人物对官场的态度,魏晋人物对生命的认识,魏晋人物对名教的态度,探讨了魏晋人物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述了中国古代相制渊源于三代的辅佐之臣,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士,形成于秦始皇建立专制政体后的过程,分析说明了相的出现和相制的确立都是君权强化的结果,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并指出随着相制的确立,相权受到了专制政体的制约,其地位和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8.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第一次将"文"和"化"联用,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不过,他在《说苑·指武》中所说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的"文化",实际上指的是"文治教化",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文化所呈现的种种意识形态,是人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9.
东汉末年,汉桓帝、汉灵帝对艺术的偏好,导致政策有上经学而重艺术的倾向。其中于公元178年设立的鸿都门学大力促进了各艺术门类的发展,于文学而言更是意义重大,直接导致了汉末文学的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辞赋之士的身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俳优"到"封侯赐爵"和"图像立赞"的转变;二是鸿都门文学取代歌颂文学成为文学书写的主要内容;三是"连偶俗语"取代"质木无文"成为文学在艺术上的主要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