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0篇
  免费   6篇
教育   5413篇
科学研究   278篇
各国文化   139篇
体育   179篇
综合类   181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7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707篇
  2010年   635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839篇
  2007年   592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992.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993.
19世纪中期,《呼啸山庄》的问世在读者及评论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然而,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此书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与重视,甚至被人贬得一无是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其思想内容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被称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然而它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与认可。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其蕴含的各种层次的思想内容作出了不同的分析与诠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该作也相应被划分为浪漫主义作品或现实主义作  相似文献   
994.
随风飘流芳香后来人——《飘》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红万绿的世界上,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里,一个曲折无望的爱情故事艰难地挣扎在大地上,似乎一切已随风而去。然而,在另一个年代,在一位女子用杜鹃啼血般的心向世人讲述它。因而使得那个“乱世佳人”“飘”而不走。本文从南方文学与内战情结、“恋土”母题、色彩视觉、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状况以及作者本人等方面对《飘》的盛行进行了探源。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对叶兆言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提出并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认为作品以非正史非正统的写作立场和叙述态度完成了对历史神话的消解;二是认为作品通过一个人物的爱情故事建立起一种新的爱情神话。  相似文献   
999.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爱情婚姻的悲剧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经济与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摧残;传统爱情观的崩溃与新型爱情观的确立;追求高层次爱情过程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失落。这三个阶段反映出新时期女性痛苦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代社会艰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00.
当今的科技信息发展环境中,信息检索用户的认知行为和需求心理极为复杂.如何将信息检索中用户的潜意识显现出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检索系统建设,是信息检索研究中的核心难题之一.研究基于流行于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多年的身心语言程式(NLP)理论,从身心、语言和程式三个核心维度出发,构建了信息检索用户的"需求认知、表达与交互模式"、"检索语言认知、表达与交互模式"和"检索目标制定中的心理取向模型".同时结合MP中的锚理论,分析信息检索用户的"心锚"和相关的"空间锚",总结出相应的信息检索规律,构建出检索中锚交互模型、集合关系、双因子矩阵模型和表达式,并对相关的假设模型进行数据检验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