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篇
教育   32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涛 《文教资料》2009,(34):15-17
约翰·多恩是17世纪“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诗歌创作枝巧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虽然他的爱情诗被认为与当时主流社会道德相悖.但通过对其中男性叙述者和女性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突破是基于维护男权统治传统之上,故其诗作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相似文献   
52.
巷子     
  相似文献   
53.
抒情诗中重要的爱情诗是如何创造的,诗人的心理、生理有何特点,诗人的动机,诗人在爱的和谐或矛盾中有怎样的关系,以及爱情诗如何超越,本文作了几点心理性精神分析:即爱情诗产生动机、爱情诗创造内在力量、爱情诗的结晶之超越。  相似文献   
54.
无论中西,自古以来就有优美的爱情诗篇,它们多数都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艺术精品。西方的爱情诗多半表达爱情的欢快,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则更多地抒写爱情的忧伤,中西古典爱情诗在情感上的这种差异,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当代以民间的爱情生活为基础而呈现一种独到而深刻爱情,以及这种爱情的无法被接受与圆满发展的伤痛的,也许并不在多数。  相似文献   
55.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的诗作中,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婚嫁、离弃、哀悼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爱情喜剧和悲剧。  相似文献   
56.
语文教材选编了《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关雎》和《蒹葭》,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诗教学。老师们在讲到这两首诗的时候,有的只是肤浅地讲了一些大致意思,然后就让学生读来背,有的甚至避而不讲,生怕一旦把握不好,这爱情诗就会成为助长学生早恋的导火线。其实我认为,老师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我曾经做过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57.
1956年,汉语、文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爱情诗《诗经·关雎》开篇的高中《文学》课本,受到了当时教育界及教育界以外的各方面权威人士的非议。  相似文献   
58.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与爱尔兰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诗歌、散文和戏剧,而他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以简洁的口语、深刻的含义、诸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象征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他的爱情诗.以领略他那博大的胸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凄美而没有回报的爱和由此带来的复杂感受。  相似文献   
59.
汪小玲 《文教资料》2010,(27):16-17
克里丝蒂娜·罗塞蒂是英国十九世纪最有天赋、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信奉英国国教.是虔诚的教徒,一生写有大量的宗教诗,但是她主要的诗歌成就在于抒情短诗上,爱情诗尤为打动人心。除了抒情和轻快以外,她的爱情诗哀怨、纯朴、不乏强烈的情感流露。由于其非凡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她的爱情诗另辟蹊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不仅带给读者新颖独特的诗意感受.而且赋予人们心灵的洗礼和爱的教益。  相似文献   
60.
艾米莉·狄拿森,是美国最富传奇性的女诗人。她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作。艾米莉·狄金森终身未嫁,其爱情生活的失意,带给她巨大的痛苦,但诗人追求爱的永恒信念始终不渝,对爱的专注与真诚在其诗作中处处可见。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描绘各种爱情生活体验,细致入微,蕴涵丰富,激情澎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