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11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体裁改沿用多年的人物传记为墓志铭(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但绝大多数江苏考生对这种文体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他们在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已学过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对墓志铭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墓志铭是古代一种专用文体,一般分为志和铭两部分。志用散文形式写,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类似于传记;铭用韵文形式写,多为赞颂、悼念死者之词,一般是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如  相似文献   
12.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1,(11):43-44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  相似文献   
13.
逸信 《高中生》2011,(4):21
短联:单副联文在7字以下(含7字)的称为短联。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朋友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贡父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此联道:"真乃天造地设。"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的借事说理的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两处注释提出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6.
"置身高处"     
清代文论家沈德潜有句名言,说“作文作诗,必置身高处,放开跟界,”认为站得高,看得远,是学习写作的人必须养成的一种功夫。他这意思,用王安石的话说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站在高处,哪怕下边有浮云,也遮不住向远处眺望的视线。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王安石道本体论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以为王安石在其哲学体系中建立起了本体论思想体系,另一种看法则持否定的态度。本文认为后一种看法要么出于对王安石体用范畴的误解,要么出于王安石也将作用之道称之为道的原因。从王安石的道本体具有超越性和形上性而言,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道"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穿越回宋朝     
<正>前不久,有杂志发问卷:"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我想了一下随即填上——宋朝。为什么是宋代呢?那不是一个老打败仗、老出投降派、老没出息的朝代吗?连钱穆老先生都说":汉唐宋明清5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其实我想说的是,强大就值得向往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可以说是成就卓著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一次,丰子恺画了一幅《牵羊》。画面是一个人牵了两只羊,每根绳子后栓了一只。后来,有位老人家看见了,说,其实只要一根绳子就可以。因为,牵了一只,后面的羊就会跟上来。丰子恺将信将疑,于是留心观察,发现果然与老人家说的一样。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打算招一个贴身的书童,可连着见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一个书童,王安石问了书童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家人见了忙问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就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