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智丹  魏克威 《天中学刊》2009,24(6):108-111
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对美国的战略依赖使其在处置琉球问题过程中过于重视美国的态度和反应:二战时为避免美国认为中国存在扩张企图而未在开罗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对琉球拥有主权;战后因在内战中急需美国的支持而未能就收回琉球对美展开有力的交涉.中美关系的不对等状况,便利了美国在战后绕开中国攫取处置琉球问题的主导权,以致中国对琉主权问题至40年代终期仍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以所属版本在中国已不流行、且均源出福建的两种琉球本——抄本《二十四孝》和刻本《童子摭谈》为主要例证,参以其他实物与文献证据,探讨琉球本和福建本在版本上的亲缘关系.进而在东亚汉籍版本学的框架下,提出按历史原本样态,将原发性的中国本,综合继承中国本而又有各自创造的日本本、朝鲜本,和主要受中国或中日两国特定区域版本影响而来的越南本、琉球本,分为三种有层次的版本类型,并建议在第三类汉籍的版本学研究中,引入以突破国家范围的近地缘交流为特征的“小交流圈”的概念.  相似文献   
73.
付伟 《兰台世界》2012,(13):32-33
琉球曾是一个存在于东亚海域世界的独立王国,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日本冲绳。从明朝洪武五年起琉球就成为了中华王朝的藩属国,中琉宗藩关系延续了500多年。顺治三年清朝与琉球有了最初的接触,这一年清军大将贝勒攻克福州,携滞留福州的  相似文献   
74.
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元朝末年,琉球分裂为3个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琉球3国都是与日本历代政权平等交往的国家。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3国,分别册封了3国国王。琉球3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了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  相似文献   
75.
蔡大鼎汉诗,是琉诗绝响。蔡的创作生涯与琉球国寿命同告终。蔡孝亲忠君、忧国思乡.倾慕中华文化,盛赞闽都薪传,放歌三山史韵,关注左海民俗,迷信神祗。并重域外交往。  相似文献   
76.
<正>在中日有关钓鱼岛争议中,为了有力驳斥日本右翼政府的"购岛"闹剧,2012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白皮书,从历史和法理上重申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份白皮书中,一个叫肖崇业的云南建水人的名字,进  相似文献   
77.
明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将中国的宗教文化,诸如佛教、道家、民间信仰等传播到琉球,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在归赴中国留学和贸易,进一步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琉球传播。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变化,使琉球社会形成了许多宗教习俗,并促进了与宗教用品相关的工艺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78.
明初 ,琉球始与中国建交。当时 ,汉语和部分汉语书面语语料在该国已然有所传播。此后 ,琉球对汉语汉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 ,曾先后至少 16次派人到中国留学 ,并在国内兴办教育 ,推广汉语汉字 ,以改变文化的落后面貌。入清 ,琉球一如既往 ,重视汉语汉字的学习 ,除继续大力兴办各类学校外 ,也像明代一样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琉球留学生除官生以外 ,还有勤学人。这些留学生成了维系中琉友好关系和在琉球继续传播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9.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0.
明清时期,福建是通交琉球的门户,福州琉球馆在当时的中琉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利用中日有关史料,考察了琉球馆名称的由来,梳理了明清时期琉球馆的历史沿革,并从政治,经贸,文化诸方面再现中琉间,尤其是琉球与福州地方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