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575篇
科学研究   122篇
各国文化   105篇
体育   109篇
综合类   200篇
文化理论   41篇
信息传播   3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81.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个人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成为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化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法律教育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2.
《荆楚岁时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本文挑选其中四个岁时:正月、端午、盂兰盆节、腊日,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特征。  相似文献   
83.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凝重的笔调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兴衰的历史,叙述了三代人在婚姻爱情、人生理想及民族信仰方面的追求与抉择,然而无论从哪一角度而言,这都是一部充满深刻悲剧意蕴的长篇巨著。  相似文献   
84.
一个人内在所具有的信仰都会成为他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他遵守道德规范的必然依据,也是他内心道德观念的实质核心。强调内在于德性的信仰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作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大力倡导和科学解读科学社会主义信仰,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85.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49-151
《宣验记》《冥祥记》中观音故事主要通过诵念《观世音经》、设观世音斋、诵观世音名号等方式体现,其观音形象的描写较为简单。小说主要借救苦救难宣扬观音慈悲、借观音送子宣扬其灵验、借道教徒信佛、崇佛以扬"佛"弃"道",最终实现为宣扬佛法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87.
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追本溯源,寻找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契合点,这是逻辑起点。其次,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规律,实现逻辑构建。最后,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科学宣传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颂扬红色英模的光辉形象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88.
皖北地区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战争不断和土匪猖獗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种类多、影响大,具有道德教化、精神维系和社会整合等正面功能。当代皖北地区民间信仰具有坛庙大部分修复或保留下来、庙会以商品交换为主、功利性较强和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等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间信仰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9.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并不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价值的丧失,也不是大学生主体性价值需求的不足,而是作为真知的社会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矛盾分裂。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法权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实现社会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统一。在由特殊向一般、个体向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道德信仰起着价值中介、基础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的社会历史功能和理论逻辑功能及其统一。而这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又具有普遍性,并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0.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