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9171篇
科学研究   385篇
各国文化   103篇
体育   218篇
综合类   471篇
文化理论   186篇
信息传播   2577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419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981篇
  2013年   848篇
  2012年   1009篇
  2011年   1034篇
  2010年   921篇
  2009年   938篇
  2008年   1143篇
  2007年   787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4 毫秒
61.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62.
"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哈贝马斯本人对于“公共领域”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原因是他认为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趋于瓦解。本文从具体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图论证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并非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会趋向瓦解。  相似文献   
63.
我们的经济报道中经常是专家在唱“独角戏”。不可否认这种专业视角在经济报道中不可或缺.但如果仅仅只有专家视角却未免显得单薄。要真正学会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动态和经济现象,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细节,实现平民化视角与专家视角的融合,让读者在了解经济事件是什么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事件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64.
"八一式步马枪"的研制 抗战初期,由于八路军的迅速扩展,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凭着大砍刀、长矛梭标与日军拼杀,不少人壮烈牺牲.身为流动工作团领导人的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急战士所急,他以曾在德国、苏联学到的军械制造知识,从根据地的客观条件出发,很快设计出我军步枪的结构图,召集黄崖洞兵工厂厂长程明升,梁沟兵工厂厂长陈志坚,工程处工程师郭栋材、唐成仪等一批科技人才研究在兵工厂制造步枪的问题,并责成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具体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65.
黄昌林 《新闻界》2006,(2):119-120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一段话来印证叙事时间性的重要意义,他说:“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电影‘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来概括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①也就是按另一个时间方案来制作一个时间方案。在新闻叙事中,这种时间畸变是新闻表现的基本…  相似文献   
66.
通过分析《赫索格》的写作背景和主人公赫索格的书信,体现赫索格的思想迷惘,挖掘他内心的困惑、愤懑以及如何度过这种危机,从而说明了赫索格是美国6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缩影。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话语理论这一视角出发,考察新闻源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记者虽然是新闻话语的写作者,但他并非是话语的主体,他只不过是充当了编码者和代言者的角色,权威的新闻源才真正是新闻话语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68.
“话语”的文化读解——对话语理论的一点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社会的观念形态既体现它的阶级性,更体现它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特性。本文借鉴巴赫金、福柯等人的话语理论,认识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质,并由此而认识中国话语的特质及其嬗演规律。  相似文献   
69.
我国媒介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状况,绝大部分媒介资源和受众市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人口占全国绝对多数,居住区域极其辽阔的农村地区,媒介资源却十分有限。农民周围缺少媒介,缺少接近媒介的机会,也缺少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话语空间。农民与媒体的关系基本上是“疏离”的。媒体与农民的“物理距离”和“社会落差”都很明显。  相似文献   
70.
徐荣华 《中国广播》2006,(12):83-83
2006年4月3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谈话类节目《今晚六点半》,每周一至周五18:30到19:00播出。《今晚六点半》主要通过民生的视角来反映、评述百姓关注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活现象。节目采取三人谈话形式,主持人结合最新资讯向听众提供谈话的引子,用知识者的身份、用脱口秀的方式去传达这种资讯,在谈笑中辨析事理,并激发人的联想。为了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扩大社会影响力,《今晚六点半》打造主持群的概念。在节目中,既有学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