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葬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媵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相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朔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与孟子不同,荀子关心的主要是“外王”而非“内圣”.礼制是“外王”主张的核心,由亲亲、尊尊和贤贤三种不同的差序等级形式组成.亲亲和尊尊的差序等级是宗法社会中的现实;在向帝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贤贤的差序等级越来越重要.在三种差序等级中,尊尊最为重要,而亲亲和贤贤则为尊尊提供了合理性基础.荀子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治辩之极”(人性的自由发展)且“治平”(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的社会.  相似文献   
34.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现了天地合祭。从牛弘、宇文恺、魏徵、颜师古等人明堂方案上看,隋唐明堂建筑形制、明堂礼典施行的论争本质是权力之争。从礼仪空间上看,隋唐明堂祭天礼秉承天上秩序象征“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宣读时令、举行朝贺又象征了人间秩序“皇帝”权力的正统性。武则天明堂沿袭魏徵、颜师古“义以随时”“自我而作”“圣情创造”的礼乐美学思想在形制、礼典上有所创新。武氏明堂的完成把儒家礼乐美学对明堂的想像付诸实践,终结了隋唐儒生明堂建制的论争。这一过程表明专制社会国家礼乐体系服务于皇权,国家礼制建筑、仪式空间体系的最终完成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识。这也是隋唐礼制建筑与礼仪空间所表达的主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35.
文章初步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分析了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基础,其核心是儒家的宗法制度和礼制;说明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住居建筑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和作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某些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中国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6.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审美概念上形成了“内隐”的传统,不寻求张扬的一面,而是用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方式表现美,传统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意义和文化信息。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外在形式的继承,更应该将视点转移到深层内涵的继承上来。  相似文献   
37.
赵丙海 《成才之路》2010,(18):88-88
中国服饰的产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服饰本身的功能也逐渐从实用过渡成为身份、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最早的周公之礼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官员和普通百姓着装的严格要求,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礼制制度的重要体现和载体,本文从中国服饰发展过程中几个片段来论证礼制功能在服饰演变中过程中的变化和地位。  相似文献   
38.
王峰 《文学教育(上)》2009,(22):103-105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及观念自古以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据《易·系辞》记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说,在五千年前,人们就按照特定的样式穿着宽而下垂的衣裳参加拜祖先、祭天地、敬鬼神的活动,使得部落社会由乱走向治。这一由周人记述的传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因服饰“治天下”的思想。儒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把衣冠进一步政治化、礼制化,以达“治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39.
礼制具有强化政治秩序、影响政治意识的功能,故王朝统治者常以调整礼制内容来满足政治需要.通过对礼制与政治互动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礼制变化的原因,并以此管窥当时的政治形态.宋朝开国伊始,管仲在武成王庙中的陪祀地位骤然上升,并在随后的时期不断得到巩固.宋廷改变这一礼制内容的目的,在于以管仲的事迹及治国思想来为本朝所推行的各项国策提供支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不同于前朝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0.
丁忧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制,即遇到直系尊亲逝世时,人们要居家守丧,官员更是要主动申请离职守丧三年。但因为贪恋权位,一些官员便做出有悖“孝道”的行为,即营求夺情或起复,甚至匿丧。在宋朝,官员的这种不孝行为不仅会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更会成为反对派攻击的把柄,从而使丁忧制度成为宋朝党争的利器,这在李定匿丧和史嵩之营求起复事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