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2篇
教育   874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9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宋思倩 《辅导员》2016,(5):36-37
辅导点拨作者抓住"喜欢"这一题眼,层次清晰地描写了人们欢度佳节的不同方式,突出了亲情与和谐两大主题。全文布局合理,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中心突出,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人们过节主要是赏月。到了清朝时期,成为"民俗大节"。我喜欢中秋节。中秋节的月亮那么亮,那么美。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  相似文献   
53.
甲:清明的雨,不疏,也不密,不缓,也不急,雨滴落在头顶,雨从头滋润到脚底;乙:清明的雨,最能唤起心灵的记忆,对先烈,对前辈,叫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54.
每次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总有一个困惑围绕心头.陶渊明到底是喜爱山水呢还是喜爱田园?乍看都一样.可是当你静下心来咂摸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55.
唐诗和宋诗有不同的美学风格。在代唐风而为宋调的过程中,宋初、中期的诗风转变至为重要。其中动因有制度层面,也有审美倾向的变化,从"富贵之语"到"穷人之辞"的转变实是其中的关捩。宋初期到中叶诗的审美倾向的发展主线呈现为:从追求词采华美到追求富贵气象,进而到以平淡为尚。  相似文献   
56.
钱辉 《语文知识》2003,(4):38-39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陶渊明为县令八十余日就毅然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57.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而语言就是指说话艺术。它既是"言传身教"的工具,又是表情达意的桥梁。为此,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于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语言艺术化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用艺术化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启迪学生,让课堂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58.
郭军宁 《百科知识》2007,(9X):28-29
你见过泥塑的兔儿爷吗?兔儿爷曾是北方孩童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也许你不知道,过去每到中秋节,人们总要往家里请来兔儿爷,放在案上祭拜。  相似文献   
59.
"~的"是在日语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多样、意义丰富的汉语系接辞之一。迄今为止,对于"~的"的共时研究比较多,尤其是从语法论的角度来进行的对比研究较多,而历时态研究较少。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历时态地考察日语"~的",同时,通过本研究来考察"~的"的发生、发展直至稳定的过程,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归纳梳理,最终目的是希望为今后的日语语言学历时态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0.
殷商甲骨卜辞记载了大量的祭雨仪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殷商时期对于神人关系的理解,如神人以合,敬神即敬人等。这为殷商以后的神人关系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神人共处的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中国以巫文化为中心的民间祭祀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